网上有关“渭干河-迪那河系统(Ⅱ)”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渭干河-迪那河系统(Ⅱ)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该系统位于塔里木盆地北缘却勒塔格山前倾斜平原,其东为孔雀河系统(Ⅰ),西为阿克苏河系统(Ⅲ),南为塔里木河系统(Ⅴ)。北部边界为狭口状输入边界,东西两侧为扇间活动边界,南部为输出边界,为塔里木河输入系统的一个分支。系统内地势北高南低,地形起伏不大,发育有渭干河、库车河、二八台河、迪那河、阳霞河、策大雅河、野云沟等河流,并由此形成了大小不等的山前冲洪积扇,为地下水的赋存提供了良好的储水空间(图3-7)。本系统划分为渭干河亚系统(Ⅱ1)和迪那河亚系统(Ⅱ2)两个亚系统。
图3-7 东却勒塔格山前水文地质条件示意图(1)
一、渭干河亚系统(Ⅱ1)
北部却勒塔格山区与倾斜平原的界线为狭口状输入边界,其东与迪那河亚系统(Ⅱ2)、西与阿克苏河系统(Ⅲ)构成扇间活动边界(零流量边界),南与塔里木河系统(Ⅴ)构成输出边界。
地貌上属却勒塔格山前冲洪积平原,自西向东包括渭干河冲洪积平原、库车河冲洪积平原及一些小河沟形成的山前冲洪积平原,地势北高南低,地下水主要来源于山区地表水的入渗补给,由北向南径流,最终一部分汇入塔里木河系统,一部分蒸发消耗。从山前到冲洪积扇缘地带,水文地质条件存在水平分带性。渭干河亚系统西部与东部的含水层系统特征、水循环特征、水动力特征略有差异(图3-8、图3-9)。
(一)含水层系统
该系统包括第四系松散岩类单一结构孔隙潜水和多层结构潜水-承压水,含水层由下更新统半胶结砾岩和中上更新统卵砾石、砂砾石、中粗砂、细砂、粉细砂组成。系统内第四系厚度从北向南,由山前的1200m变至几十米,含水层颗粒由粗变细,呈现出明显的水平变化规律。
受此影响,系统内含水层的富水性从北向南也呈现出规律性变化,大体可分为水量极丰富、丰富、中等、贫乏4个区。
1.单一潜水区
大体呈东西向分布于系统北部的渭干河、库车河山前冲洪积平原上部,含水层岩性为第四系巨厚的卵砾石、砂砾石,厚度400~1200m,富水性可分为水量极丰富、丰富、中等3个区。
水量极丰富区。主要分布于渭干河、库车河冲洪积平原上部及库车山前凹陷储水构造南侧1~2km的地带,含水层岩性主要由下更新统半胶结砾岩和卵砾石、砂砾石组成,厚度500~1200m,分选性较差;单井涌水量大于5000m3/d,地下水埋深西部大于5m,东部大于10m;渗透系数西部31.24~61.87m/d,东部76.01~160m/d;水质较好,水化学类型为HCO3·Cl·SO4-Ca·Na型水,TDS小于1g/L(表3-4、表3-5)。
水量丰富区。主要分布于库车山前凹陷储水构造库车河冲洪积平原东侧、波斯坦沟冲洪积平原西侧及该储水构造南侧1km的地带,含水层岩性为卵砾石、砂砾石,厚度400~600m,地下水埋深大于5m,水化学类型为Cl·HCO3·SO4-Na·Ca·Mg型水(表3-5)。
图3-8 东却勒塔格山前水文地质条件示意图(2)
图3-9 库车河山前水文地质条件示意图
表3-4 渭干河亚系统潜水含水层的特征
续表
表3-5 渭干河亚系统承压水含水层的特征
水量中等区。主要分布于山前凹陷储水构造的波斯坦沟-二八台河冲洪积平原,含水层岩性为砂卵砾石、砂砾石、砾岩,水位埋深由北部山前大于50m,向南逐渐变为5~10m。渗透系数10.22~3.83m/d;水化学类型为Cl·SO4·HCO3-Na·Ca·Mg或Cl·SO4-Na·Ca(Na·Mg)型水,水质较好,TDS一般小于1g/L。
2.多层结构潜水-承压水
广泛分布于渭干河、库车河山前冲洪积平原中下部,含水层岩性由北向南呈扇状依次为砂砾石、中粗砂、中细砂、粉细砂,隔水层岩性为亚粘土、亚砂土,厚度30~400m,富水性可分为水量丰富、中等、贫乏3个区。
(1)潜水
水量丰富区。成条带状分布于水量极丰富区的南侧,含水层岩性为砂砾石、中粗砂,渗透系数一般20~30m/d;水位埋深西部1~3m,东部埋深5~10m;水化学类型为HCO3·SO4·Cl-Na·Mg·Ca型,水质较好。
水量中等区。呈扇状分布于水量丰富区的南侧,含水层岩性为中粗砂、中细砂,渗透系数一般10~20m/d;水位埋深西部小于1m或1~3m,东部埋深1~5m;水化学类型为HCO3·SO4·Cl-Na·Ca·Mg或Cl·SO4·HCO3-Na·Mg·Ca型,TDS小于1g/L或1~3g/L。如B9号钻孔,孔深90.23m,含水层为中细砂、粉细砂,顶板埋深38m,水位埋深3.3m,单井涌水量2026.8m3/d,渗透系数为12.45m/d,TDS为0.495g/L,水化学类型为HCO3·SO4·Cl-Na·Ca·Mg型。
贫乏区。呈扇状大面积分布于水量中等区的南侧,含水层岩性为中细砂、粉细砂,渗透系数一般小于10m/d;受地表水系的影响,水位埋深变化较大,1~3m、3~5m、5~10m、10~50m均有分布;水化学类型为Cl·SO4-Na(Na·Mg)型,水质较差。
(2)承压水
区内承压水顶板埋深一般小于100m,稳定的隔水层位于100~120m之间,TDS一般小于1g/L,水质较好,富水性可分为水量丰富、中等两个区。
水量丰富区。主要分布于渭干河、库车河山前冲洪积平原中部,含水层岩性为砂砾石、中粗砂,渗透系数一般为5~15m/d;从北向南,含水层顶板埋深由50~100m变为小于50m,TDS一般小于1g/L,水质较好,水化学类型HCO3·SO4·Cl-Ca·Na·Mg型。
水量中等区。分布于渭干河、库车河山前冲洪积平原下部,含水层岩性为中细砂、细砂、粉砂,渗透系数一般小于5m/d,含水层顶板埋深一般为50~100m,部分地段小于50m,水化学类型为Cl·SO4-Na(Na·Ca)型或SO4·Cl-Na型水。如2002年实施的西北专项找水中施工的KT2号钻孔,孔深200m,含水层为粉细砂,顶板埋深110m,水位埋深2.8m,单井涌水量197m3/d,渗透系数0.48m/d,TDS为0.536g/L,水化学类型为Cl·SO4-Na型。
(二)水循环系统
1.输入系统
该系统输入项包括北部峡口状输入边界的输入和系统内的垂直入渗输入,前者输入项主要为库车河、渭干河、波斯坦沟、克孜勒沟和二八台河的河谷潜流量,后者输入项为河道入渗、渠系入渗、地表水体入渗、田间灌溉入渗、暴雨洪流入渗。
2.运移系统
该系统内地下水的运移同一般山前冲洪积平原类似,以水平运移为主,运移方向自北向南、自扇顶向扇缘(呈扇状)运移,垂直运移主要发生在扇顶、亚肯背斜两侧及冲洪积平原扇缘地带。冲洪积扇顶部含水层颗粒较大,地下水运移条件较好,河道来水在此全部入渗地下,运移方式为水平径流,地形坡度5‰~20‰,水力坡度2‰~5‰。冲洪积扇中部含水层颗粒逐渐变小,含水层结构渐变为多层结构,地下水运移条件变差,运移方式以水平径流为主,地形坡度1‰~3‰,水力坡度1‰左右。冲洪积扇下部含水层颗粒进一步变细,含水层层数增多,厚度变薄,运移条件变得极差,运移方式以潜水垂直蒸发为主,水平运移极为缓慢。
3.输出系统
系统内地下水的输出主要包括南部边界的侧向径流输出和系统内的输出。
(三)水化学系统
系统内潜水水化学特征主要受水文、气象、水文地质条件、流程内岩性地貌条件等因素的综合影响,沿地下水总流向呈现一定的规律性。
1.单一潜水区
该地段为地下水的补给区,径流条件较好,潜水埋深一般大于5m,水化学类型为HCO3·SO4·Cl-Na·Ca型、HCO3·Cl·SO4-Ca·Na型,个别地段受岩性及地貌条件的影响,水化学类型变为SO4·Cl-Na·Ca型、Cl·SO4-Na型,TDS小于1g/L。
2.多层结构潜水-承压水
(1)上部潜水
由北向南,由冲洪积平原中部至下部,含水层颗粒逐渐变细,潜水埋深逐渐变浅,TDS由小于1g/L变为1~3g/L或3~10g/L,甚至大于10g/L;水化学作用方向主要受地表水系及地貌条件严格控制,沿河道、渠系等水系延伸方向,水化学类型由HCO3·SO4·Cl-Na·Ca型、SO4·Cl-Ca·Mg型或Cl·SO4-Na·Ca·Mg型变为SO4·Cl-Na·Ca型水或Cl·SO4-Na型水,个别地段为Cl-Na型水。
(2)下部承压水
系统内承压水主要接受北部砾质平原的地下水由北向南侧向径流补给,水化学作用以溶滤作用为主,水化学类型相对简单。浅层承压水由北向南,水化学类型依次为HCO3·SO4·Cl-Na·Ca·Mg型、SO4·Cl·HCO3-Na·Mg型、SO4·Cl-Na·Ca型和Cl·SO4-Na·Mg(Na·Ca)型,TDS一般小于1g/L。由于区内稳定的隔水层在100~120m左右,其上个别地段因潜水混入,浅层承压水质变差,TDS变为1~3g/L,某些单项元素(F、Mn等)的含量超过生活饮用水标准。中层承压水水质较好,TDS小于1g/L,且一般小于浅层承压水,其水化学类型由北向南依次为HCO3·SO4·Cl-Ca·Na·Mg型,SO4·Cl·HCO3-Na·Ca(Na·Mg)型,Cl·SO4-Na(Na·Mg)型。
(四)水动态系统
系统内不同地段,地下水动态类型和曲线有所不同,大体可分为渗入-径流型、渗入-蒸发型、径流型、水文-径流型和混合型。主要影响因素为水文、气象、水文地质条件、人类活动等。一般规律为:冲洪积扇上部,地下水动态类型为渗入-径流型,动态曲线多呈双峰型;冲洪积扇下部,地下水动态类型为渗入-蒸发型,动态曲线为多峰型,同一地段潜水与承压水动态特征基本相似,但承压水多为径流型,且水位变幅相应小得多。
1.渗入-径流型
主要分布于冲洪积扇上部砾质平原单一潜水区,区内植被稀少,含水层岩性以砂砾石为主,径流条件较好,地下水埋深一般大于5m,水力坡度2‰~5‰。动态曲线一般呈现双峰:每年1~2月为地表水枯水期,地下水也为最低水位期,3~4月为春灌期,地下水水位变化略微滞后,于4月中下旬达到第一个峰值,5月份以后开始回落,于6月达到低水位;之后开始上升,受9~10月冬灌的影响,10~11月达到年内水位最高值,之后再次回落,于次年1~2月达到水位最低值(图3-10)。一般年内水位变幅为0.50~2m不等,年际变化为+0.3~+1.30m(上升)。系统内多年长观井不多,冲洪积扇上部只有W2一眼,且观测周期不连续,对1997年5月至1998年6月和2000年10月至2001年11月两期观测数据对比分析,可发觉该井水位略有下降,下降幅度为60cm。地下水位变幅及持续时间与周围地表水体的规模、远近有关。如W4和B2两眼观测孔(井),后者位于新沙干渠附近,其动态直接受渠道来水的影响,因而反映在动态曲线上,水位变化速度(对应灌溉季节)明显快于W4,而W4因位于冲洪积扇顶部,主要接受北部山前地表水侧向渗漏补给,其动态受地表水丰枯及水库放水的影响,相对B2动态变化略微滞后,且变幅略小。
2.渗入-蒸发型
主要分布于冲洪积扇中下部潜水区,含水层岩性由北部的砂砾石、中粗砂至南部渐变为细砂、粉细砂,地下水埋深由大于5m变为小于5m,水动力条件变差,水力坡度由2‰变为1‰或小于1‰。动态曲线呈现为多峰型:每年1~2月地下水处于低水位期;3月份水位开始上升,至4~5月达到最高值,之后水位开始回落;8月份由于强烈的蒸发、蒸腾作用,水位略有上升,形成一小的峰值;9月份开始下降,受冬灌的影响,于11~12月形成另一峰值,一般在次年1~2月达到最低水位。如冲洪积扇下部个别观测孔,由于地下水埋深浅,冬季土壤水冻结作用造成水位上升(假蒸发),形成一个小的峰值(图3-11),年内变幅0.5~1.5m,年际变幅+0.15~+0.4m。
图3-10 渗入-径流型地下水埋深动态曲线图
3.水文型
多在河道附近,地下水的动态特征与地表径流关系密切,地下水高水位期略滞后于地表水丰水期,滞后期的长短受观测点距离河道的远近的影响。具体表现为:12月至次年6月为地下水低水位期,在这期间,受地下水径流运移的影响,潜水水位略有起伏变化;8~10月为地下水高水位期,受地表来水量大小的影响,潜水水位具不规则的起伏变化,在高水位期与低水位期之间,水位升降较为剧烈,这与地表水径流量年内的分布特征有关,年内高低水位差较大,一般在2~5m之间(图3-12)。
4.径流型和水文-径流型
由于这两种类型曲线大体相近,故在这里合在一起论述。多出现在远离河道且径流条件好的冲洪积扇上部、扇间地带潜水区和冲洪积扇中下部承压水区,地下水水位的动态变化受地表水丰枯期变化的影响,同时又有地下水径流加以控制(若其动态以受地下水径流控制为主则为径流型),两者共同决定地下水水位的动态变化(水文-径流型)。具体表现为:动态曲线为双峰型,8~10月和3~5月均出现水位上升趋势,并保持高水位状态;6~7月和12月至次年1月为低水位期或水位呈下降趋势。其原因为8~10月受地表水大量集中入渗补给,形成高水位期,此后在地表径流入渗补给减少的情况下,于12月至次年1月出现低水位期,表现为水文型动态特征。此后,在地下水径流的作用下,呈现为径流型动态特征。年内变幅1~2.5m,年际变幅0.13~0.60m(表3-5,图3-13、图3-14)。
图3-11 渗入-蒸发型地下水埋深动态曲线图
5.混合型
主要发生于亚肯背斜南部冲洪积平原上,因处于农灌区内,受地表渠系、田间灌溉水和河流、地下水侧向径流的综合影响,地下水水位起伏不定,加上季节性人工开采的影响,使得地下水水位动态曲线的变化幅度和波状起伏次数增大增多,且随着各观测孔所处的部位不同,呈现出不同的形状,年内变幅0.50~1.03m,年际变幅0.13~0.31m(图3-15)。
二、迪那河亚系统(Ⅱ2)
其北部古近-新近系基岩山区与平原区的界线为峡口状输入边界,南部与塔河系统相交的边界为输出边界,东西两侧为扇间活动边界。该亚系统为一相对独立的水文地质单元,地貌上为东却勒塔格山前倾斜平原,属典型的山前倾斜平原自流水斜地,主要由迪那河、阳霞河、策大雅河、野云沟等山前冲洪积扇组成(图3-9)。
(一)含水层系统
系统内主要出露第四系松散堆积物,厚度100~1500m,以古近-新近系泥岩、砂质泥岩和粉细砂岩为基底,为松散岩类孔隙水提供了良好的储存空间。包括单一结构潜水和多层结构潜水-承压水,含水层由洪积、冲洪积卵砾石、砂砾石、中粗砂、中细砂、粉细砂组成。其富水性可分为水量丰富、水量中等、水量贫乏3个区。
图3-12 水文型潜水地下水埋深动态曲线图
1.单一潜水区
主要分布于迪那河冲洪积平原上部、策大雅河-野云沟山前冲洪积平原戈壁砾石带,其范围大体呈东西走向展布,长约110km,宽度4~20km。该地段富水性为水量中等,含水层岩性为洪积卵砾石、砂砾石,径流条件较好,潜水埋深一般大于10m,TDS一般小于1g/L,水化学类型为SO4·HCO3-Na·Mg型。
2.多层结构潜水-承压水
(1)潜水
广泛分布于单一潜水区以南冲洪积平原中下部及沙漠平原,含水层岩性为砂砾石、含砾中细砂、中细砂及冲积粉细砂,富水性可分为水量中等、水量贫乏两个区。
水量中等区。主要分布于迪那河冲洪积平原中部,含水层岩性为洪积卵砾石、砂砾石,径流条件较好,从北向南潜水埋深由3~5m变为1~3m,水化学类型为SO4·HCO3-Na·Mg型或SO4·Cl-Na·Mg型、Cl·SO4-Na·Ca型水,TDS一般小于1g/L,南部则多为1~3g/L,个别地段甚至3~10g/L(表3-6)。
图3-13 水文-径流型潜水水位埋深动态曲线图
图3-14 径流型承压水水头埋深动态曲线图
水量贫乏区。主要分布于策大雅河-阳霞河-野云沟山前冲洪积平原细土平原带、迪那河冲洪积平原中下部及沙漠平原,含水层岩性为砾石、含砾中细砂、中细砂,水位埋深3~5m或5~10m,部分地段10~30m,水化学类型由SO4·Cl-Na·Ca型过渡到Cl·SO4-Na·Ca型,TDS一般大于1g/L,沙漠平原区甚至大于10g/L。
图3-15 混合型潜水水位埋深动态曲线图
表3-6 迪那河亚系统含水层的特征
(2)承压水
主要分布于山前冲洪积细土平原上,北部承压水顶板埋深小于50m,南部变为50~100m,隔水层岩性以亚砂土、亚粘土为主;由北向南含水层岩性由粗变细,富水性由水量丰富变为水量中等、水量贫乏。
水量丰富区。主要分布于迪那河冲洪积细土平原中上部迪那河主河道一带,含水层岩性为砂砾石、含砾中粗砂、中细砂,水化学类型为SO4·Cl-Na·Ca型或Cl·SO4-Na·Ca型,TDS一般小于1g/L,个别地段1~3g/L,如迪那河旁的81号孔,孔深138m,含水层为中细砂、细砂,水位埋深+10.3m,单井涌水量1123.8m3/d,水化学类型为Cl·SO4-Na·Ca·Mg型。
水量中等区。主要分布于迪那河冲洪积细土平原中下部,策大雅河-野云沟山前冲洪积细土平原中下部,由北向南,顶板埋深由小于50m变为100~50m,含水层岩性为洪积砂砾石、中粗砂、中细砂,水化学类型为SO4·Cl-Na·Ca或Cl·SO4-Na·Ca型,TDS一般小于1g/L。如13号孔,孔深204.49m,含水层为砂砾石,渗透系数5.78m/d,单井涌水量817.4m3/d,TDS为0.568g/L,水化学类型为Cl·SO4-Na·Ca型。
(二)水循环系统
1.输入系统
该系统输入项包括北部峡口状输入边界的输入和系统内的垂直入渗输入,前者输入项主要为迪那河、策大雅河、阳霞河、野云沟等河谷潜流量及泉溪侧渗量,后者输入项为河道入渗、渠系入渗、田间灌溉入渗、暴雨洪流入渗。
2.运移系统
系统内地下水运移受地形、地貌、水文地质条件、人为活动等的影响,总体运移方向由北向南,基本沿地形坡降运移。
冲洪积平原上部,为单一潜水含水层,含水层颗粒较粗,补给充足,地下水埋深较大,地形坡降3‰~30‰,水力坡度2‰~5‰,水平运移、垂直运移同时进行,以垂直运移为主;冲洪积平原中部,含水层变为上部潜水、下部承压水双层结构,含水层颗粒变细,地下水补给以侧向径流为主,部分地段接受渠系、田间及水库入渗补给,地下水埋深变浅(以1~3m为主),地形坡降变为3‰~5‰,水力坡度1‰~2‰,以水平运移为主,运移速度变慢,垂直运移只在个别地段发生;冲洪积平原下部,含水层变为多层结构,隔水层增多,含水层变薄,颗粒更细,补给减弱或缺乏,地下水埋深变为3~5m或5~10m,地形坡降变为1‰左右,地下水运移以垂直运移(蒸发、蒸腾)为主,水平运移极为缓慢。
3.输出系统
地下水输出主要为南部边界的侧向径流输出和系统内的输出,侧向径流输出主要发生于冲洪积平原中部和下部,构成塔里木河系统(Ⅴ)的输入量;系统内的输出项包括人工开采、潜水蒸发及植物蒸腾3种方式。人工开采主要集中于迪那河冲洪积平原中下部、阳霞冲洪积平原中上部及各个乡镇附近。潜水蒸发和植物蒸腾主要集中于冲洪积平原中下部。
(三)水化学系统
1.潜水
系统内地下水水化学的特征具有明显的水平和垂直分带规律,从山前到平原,潜水埋深由大于50m渐变为3~5m、1~3m,TDS由小于1g/L渐变为1~3g/L或3~10g/L,水化学类型由SO4·HCO3·Cl-Ca·Na型渐变为SO4·Cl·HCO3-Ca·Na型、SO4·Cl-Na·Ca型、Cl·SO4-Na·Ca(Na·Mg)型水。
2.承压水
TDS一般小于1g/L,从北向南,TDS也逐渐增高,水化学类型由SO4·Cl-Na·Ca过渡为Cl·SO4-Na·Ca(Na·Mg)、Cl·SO4-Na型水。垂向上一般而言,承压水水质好于上部潜水,深层承压水好于浅层承压水,而水化学类型则基本一致。如79号钻孔,孔深120.9m,水化学类型都为Cl·SO4-Na·Mg型,潜水、第一层承压水、第二层承压水TDS分别为25.85g/L、0.59g/L、0.5g/L。
(四)水动态系统
地下水动态主要受气象、水文、水文地质条件和人为因素的影响,在系统内的不同地段水位动态曲线表现不同,大体可归纳为3种类型:径流型、渗入-径流型和混合型。
1.潜水
(1)径流型
表现为年内水位只出现一个峰值,一般发生在11~12月份;之后水位平缓下降,至6月水位达到最低值,然后开始回升,至11月份达到峰值(图3-16)。系统内此种类型主要分布于迪那河和策大雅河冲洪积平原上部(观测孔多位于砾质平原与细土平原交接地带),含水层颗粒较粗,地下水径流条件较好,远离主要地表水体,基本不受人为因素的影响,年内水位变幅0.87~2.52m。由于缺多年观测资料,年际变化根据本次观测,迪那河冲洪积扇上部为0~+0.04m,策大雅为-1.17m。
图3-16 径流型潜水水位埋深动态曲线图
图3-17 渗入-径流型潜水水位埋深动态曲线图
(2)渗入-径流型
相对径流类型,本类型增加了人为因素(地表水体和灌溉季节)的影响,其水位动态曲线具体表现为,年内多为双峰型,一般2月份为最低水位期;受春季河水、冰雪融水、渠系放水、春灌的影响,3月份水位开始回升,至5月份达到第一个峰值,之后水位回落,7~8月份水位开始回升,10~11月份达到年内最高水位,之后水位再次下降至次年2月达到最低水位。在不同的地段,最高水位、最低水位期会略微提前或滞后(图3-17)。此种类型主要分布于冲洪积扇中上部地表水系发育的地带,年内水位变幅1.19~2.4m,年际变幅迪那河冲洪积平原为0.21~0.94m。
(3)混合型
此种类型由于受气象、水文、人为因素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其水位动态曲线表现出多峰型。因各个因素的作用程度不同,其动态曲线各异。此种类型主要分布于冲洪积平原中下部、人类活动较多的农灌区内,年内变幅0.47~1.98m。年际变幅迪那河冲洪积平原为0.20~0.09m,野云沟为0.2m,策大雅为0.07m(见图3-18)。
图3-18 混合型潜水水位埋深动态曲线图
图3-19 径流型承压水水头埋深动态曲线图
2.承压水
系统内承压水动态类型主要为径流型,年内水位变幅很小。随所处的地段的不同,曲线的峰值出现的月份略有差异(见图3-19),年内变幅一般小于1m,年际水位变化不大。
“冉”氏起源
中国惯例,以左为尊,即:左为上,右为下。
当领导同志人数为奇数时,1号首长居中,2号首长排在1号首长左边,3号首长排右边,其他依次排列。
如7位领导同志,从台下(面对面)的角度看,是7,5,3,1,2,4,6的顺序;从台上(面向同一方向)的角度看,是6,4,2,1,3,5,7的顺序。
当领导同志人数为偶数时,具体应该是:1号首长、2号首长同时居中,2号首长排在1号首长左边,3号首长排右边,其他依次排列。
从台下的角度看,是7,5,3,1,2,4,6,8的顺序;从主席台上的角度看,是8,6,4,2,1,3,5,7的顺序。
坐车的左右礼仪:
小轿车的座位,如有司机驾驶时,以后排右侧为首位,左侧次之,中间座位再次之,前坐右侧为末席。
如果由主人亲自驾驶,以驾驶座右侧为首位,后排右侧次之,左侧再次之,而后排中间座为末席。
主人夫妇驾车时,则主人夫妇坐前座,客人夫妇坐后座,男士要服务于自己的夫人,宜开车门让夫人先上车,然后自己再上车。
如果主人夫妇搭载友人夫妇的车,则应邀友人坐前座,友人之妇坐后座, 或让友人夫妇都坐前座。
主人亲自驾车,坐客只有一人,应坐在主人旁边。若同坐多人,中途坐前座的客人下车后,在后面坐的客人应改坐前座,此项礼节最易疏忽。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座次礼仪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乘车礼仪
明朝嘉靖皇帝的历史?
一、姓氏源流
冉(Rǎn)姓源出有三:
1、出自高辛氏,是帝告之后,帝告为炎帝部落首领,其下由八个部落组成,其中有冉姓。世代姓冉。
2、出自姬姓,是周文王姬昌的后裔,以邑名为氏。据《姓氏寻源》记载,文王第十子季戴,武王封之于[冉阝](Nuó 音挪,在今湖北省荆门县一带)邑,称[冉阝]季戴,以有令名于天下而辅佐成王。其后世子孙以封邑名“冉阝”为姓,后去邑旁为冉姓。
3、出自楚国叔山氏,以父名为氏。据《元和姓纂》记载,春秋时期,楚国有大夫叔山冉,其后代形成两支,一支仍以父姓为叔山氏,一支以父名为姓,称冉氏,形成冉姓一支。
◆得姓始祖:季载。据《姓氏寻源》记载,周文王的儿子季载被封于[冉阝Nuó]邑,他的子孙后代以地名去邑旁为氏,称为冉氏。而《元和姓纂》则记载说,冉氏是春秋时期楚国大夫叔山冉的后代。我国公认的冉氏家族的始祖,就是周文王的第十位王子冉季载。根据史书的记载,武王驾崩,年幼的成王继位,辅政周公就把弟弟季载举为司空,同心协力辅佐年幼的侄子,冉季载的贤名传遍天下。冉氏于周朝初年得姓以后,主要活动于琅琊一带,即现在的山东省境内。春秋时代就有许多姓冉的人出于鲁国。望族居于武陵郡,就是现在的湖南省溆浦县南。故季载是冉姓的得姓始祖。
二、迁徙分布
(缺)冉姓在大陆和台湾都没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冉姓出自姬姓。周文王姬昌的第十个儿子名叫季载,是个很有才干的人。他的哥哥周武王打败纣王,建立西周以后分封天下各路诸侯,将他封在[冉阝]邑(亦做冉,在今湖北省荆门县一带),称为冉季载。冉季载的后代就以封地名[冉阝]去邑旁作为姓氏,称为冉氏,世代相传,是今天冉姓的最早起源。春秋时候楚国有个人叫叔山冉,在朝廷里面做官,家族很昌盛,他的后代中有的以叔山为姓氏,有的以他的名冉字为姓氏,这是今天冉姓的又一起源。
三、历史名人
冉 求:中国儒学者,即冉有,字子有,春秋时鲁国人,是孔子的学生,少于孔子29岁,列孔门政事科。因为冉求做了季孙氏的家臣,帮助季孙氏发展新兴地主阶级的势力,所以孔子对他极其不满,称为:“千室之邑,百乘之家,求也可使治其赋。”又说“求也艺,於从政乎何有!”声称冉求不再是他的学生,要他的学生“鸣鼓而攻之”。唐开元年间封“徐侯”,宋又封“彭城公”,后又改称“徐公”。
冉 雍:中国儒学者,孔子弟子。字仲弓,春秋鲁人,列于孔门德行科。父为贱人,但雍极有德行,孔子称为“犁牛之子騂且角,虽欲勿用,山川其舍诸?”孔子极称雍曰:“雍也可使南面。”唐开元年间封“薛侯”,宋隔又封“下邳公”,后又改称“薛公”。
冉 耕:字伯牛。春秋莫鲁国人,孔子弟子。唐开元年间封“郓侯”,宋追封为“东平公”,后又改称“郓公”。
冉 孺:孔子弟子。姓冉,名孺,字子鲁,春秋末鲁国人。少孔子50岁。唐开元年间封“纪伯”,宋又封“临沂侯”。
冉 季:孔子弟子。姓冉,名季,字子产,春秋末鲁国人。唐开元年间封“东平伯”,宋又封“诸城侯”。
冉 闵:字永曾,东晋十六国晋朝将军,魏国(公元350-352年)的建立者。他父亲冉瞻就是当时有名的将军,勇猛善战,冲锋在前。冉闵除继承父亲勇猛的武艺外,还善用计策,智勇双全,曾任北中郎将游击将军。季龙败于昌黎,闵军独全。及败梁犊后,威名弥振。永和六年(350年)自立为王,改元永兴,国号魏,史称“冉魏”。在位两年多,为慕容恪所擒,诛死。
冉 泽:四川省江北县(现重庆市江北区)人,1912年出生。父亲是贫苦农民,他7岁开始打猪草、喂猪 、拾柴、挖树根、采野菜。8岁父亲到重庆一家小饭店当烧火工,冉泽和母亲也到了重庆,他白天拾破烂,晚上跟父亲学做篾制品。 13岁时,他在中共办的一间贫民夜校读了两年书。后来冉泽在一家鞋店当学徒,因不堪师傅的欺辱,离开了鞋店。他向亲戚借了些钱,当上了走乡串镇的货郎。1933年,他在卖货的路上,遇到红9军和四川军阀打仗,他扔下货物,和红军战士一起冲进敌阵,凭一根扁担,缴获了一支步枪,参加了红军,在红9军27师81团3营当战士。冉泽历任排长、中队长、营长、团长、作战科长、军分区参谋长。1943年入延安中央党校学习。围攻长春时,他是东野独立9师的参谋长,作为我方代表之一,两次和长春守敌代表谈判,终于兵不刃血。他后来担任42军155师参谋长 。建国后,冉泽任广西军区后勤部长,他曾到南京军事学院高级速成班学习,1954年毕业后,担任41军副军长、广州军区生产建设兵团副司令员。冉泽1964年晋为少将。获叁级八一勋章、叁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
冉季载:周文王第十子,周武王的弟弟。周武王伐纣灭商,建立周朝后,封弟季载于冉。因他有驯行,周公就举他为周司空,辅佐周成王,有令名于天下。
冉觐祖:字永光,清朝中牟人,康熙举人,是清初著名作家,尤对理学有深刻研究。在主持嵩阳书院期间,讲解他自己所作的《为学大指》以及《天理主敬图》,学者云集。后以进士授检讨,归主请见书院,卒年82岁。著有《五经四书评说》、《诗文杂著》等20余种。
此外,冉姓名人还有:春秋时代孔子的众多弟子中,就有冉姓弟子,像冉求、冉季、冉耕、冉雍等人。除孔子弟子之外。清代有经学家冉永光……等,都是出类拔粹的。
四、郡望堂号
1、郡望
武陵郡:汉高帝置,治所义陵,在今湖南省溆浦县南。
魏 郡:汉高帝置,治所邺县,在今河北省临漳县西南。
琅琊郡:秦始皇置,相当于今天山东省东南部谙城、临沂、胶南一带。
2、堂号
南面堂:孔子弟子冉雍,气量宽宏,沉默重厚,孔子夸他有人君风度,“可使南面”。
迎圣堂:孔子弟子冉求,性谦逊,多才多艺,知兵,任左统帅,大败齐师,将流亡在外14年的孔子迎回鲁国。
============================================================
冉姓宗祠通用对联
〖冉姓宗祠四言通用联〗
源自帝喾;
望出武陵。
——佚名撰冉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指冉姓的源流和郡望。(见上题头《一、姓氏源流》和《四、郡望堂号》介绍)
勤学好问;
多艺博闻。
——佚名撰冉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春秋时鲁国人冉孺,字子鲁,孔子弟子,少孔子50岁,以勤学好问闻名。下联典指春秋时鲁国人冉求,字子有,孔子弟子,居政事科。孔子曾说他:“冉求多才多艺,管理政事有什么困难呢?”后做大夫季氏的家宰。
谠篪奏响;
恶画图形。
——佚名撰冉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指宋代播州人冉琎,冉璞兄弟,俱有文才,朝廷屡次征召,都不愿做官。后来,余玠任四川安抚使,筑招贤馆以礼贤下士,兄弟二人前往拜谒,被任为郎官,为余玠所信任、依赖。“篪”(Chí 音池),古管乐器名,用竹子制成,单管横吹,用于雅乐。
-----------------------------------------------------------------
〖冉姓宗祠五言通用联〗
圣门五贤士;
蜀郡两郎官。
——佚名撰冉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春秋时鲁国人冉雍、冉孺、冉耕、冉季、冉求,都是孔子弟子(见上题头《三、历史名人》介绍)。下联典指宋代播州人冉琎,冉璞兄弟事典(见上一联联释)。
鸣琴答空谷;
散步卧松林。
——清·冉正岳撰冉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清代诗人冉正岳《清溪纳凉》诗集句联。冉正岳,四川酉阳人。
-----------------------------------------------------------------
〖冉姓宗祠七言以上通用联〗
通毅谋深,威望弥振;
政通人和,颂声懋奕。
——佚名撰冉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晋代游击将军冉闵,字永曾,善谋策,通力绝人。历位北中郎将游击将军,屡立战功,威声弥振。宿将莫不惮之。下联典指宋代内江令冉虚中,取前令善政次第举行之。政通人和,颂声懋奕。
尔公尔侯,济济圣门高弟;
允文允武,彬彬贤馆异才。
——佚名撰冉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春秋时有冉雍等圣五贤。皆孔子的得意门生。下联典指宋代播州才人冉琎、冉璞兄弟二人,俱有文武才,辟召不起。余玠安抚四川,筑招贤馆以礼士,琎兄弟闻之,谒玠,为画筑城钓鱼山之策,后果赖之。
拜将封侯,父子韬略齐备;
献策不仕,兄弟文武双全。
——佚名撰冉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晋代都督冉瞻,骁猛多力,历官左积射将军,封西华侯。其子冉闵,位游击将军,见注1。下联典指宋代播州才人冉琎、冉璞兄弟二人事典。
============================================================
附录一:冉氏家规
尊祖敬宗,和家睦族,毋致因利害义,有伤风化。
祠宇整修,春秋祭祀,毋致失期废弛,有违祖训。
各宗坟墓,山林界止,毋致缺祀失管,有被占据。
读书尚礼,交财尚义,毋致骄慢啬吝,有玷家声。
富勿自骄,贫勿自贱,毋致恃富疾病,有失大礼。
婚姻择配,朋友择交,毋致贪慕富豪,有辱宗亲。
周穷恤匮,济物利人,毋致悭吝不为,有乖礼体。
珍玩厅巧,丧家斧斤,毋致贪爱蓄藏,有遗后患。
冠婚讲礼,称家有无,毋致袭俗浮奢,有乖家礼。
房舍如式,服饰从俭,毋致僭侈繁华,有于例禁。
凡我族,如有不肖子孙玷辱祖宗,必须公同告庙出族,以全清白家风。然系万不得已之事,须郑重,慎经率。各 开后:
大不孝者,出。如骂詈父母、夺产、养之类 大不悌者,出。如骂伯叔、殴辱兄嫂、凌虐弟侄之类为盗贼者,出。 为奴仆者,出。 为优伶者,出。 为皂录者,出。妻女*乱不制者,出。 盗卖祭产者,出。 盗卖荫树坟石者,出。
以上十有犯者,族长传单通知合族会集,告于祖庙,吊齐各谱,削去名字,祠墓不得与祭。但须确有实据,众论佥同,方准出族。如其传影响,总宜容隐。所谓罪疑惟轻,以存厚道。凡有过失,另当酌其轻重,以示罚。
-----------------------------------------------------------------
附录二:冉氏族规十条
以下十条,不过仅举大略。教家之道,千条万绪,非言语文字能罄述。然以身教者从,以言教者讼。为父兄者不可不知,欲求好子孙,末有不自贤父兄培植而来者也。教子之方,莫要于读书。必能读书乃能明理,能明理始能成器,始能保家,至进取成名。登科、发甲,固视乎命运。然超琼所识科甲中人,其家三世读书而发始达者,十居八九;若先世目不识丁,而其身崛起田间,至登甲、乙榜者,百中仅一二焉。俗语所以胡“书读三世发“之言也。兹所定族规十条,皆幼时闻于吾祖、吾父,所以教吾兄弟者之言。即族祖南村公、族叔宇喧公平日所以教族人者,亦末尝不同。故纂而存之,刊之于谱,愿与族之子弟,世世共遵守之。或有遗漏及应添立规条,异日重重刻时,固可增入。
奉祖先、孝父母、和兄弟、睦宗族、和乡邻、教子弟、戒习染、奖名节、慎婚嫁、急赋税
-----------------------------------------------------------------
附录三:冉氏族禁六条
以下六条,仅就其大者言之,皆断断不可有之事。又如族中妇女,不幸夫故孀居,自宜以守节为贵。然此非可强自他人,惟既经改醮,即非本族之妇,古人所谓“出则与庙绝者”也。虽有子孙,谱中必削其名氏。续修之日,概不许刊入。其余亦概以族禁为准。至于乱宗一事,关系尤重。查《例》载:“无子者,许令同宗昭穆相当之侄承继.先尽同父周亲,次及大功、小功、缌麻。如俱无,许择立远房为嗣。”又有“于昭穆相当亲族内,择贤择爱,听从其便”之例。是立嗣,总以同宗为准。其乞养异姓义子,以乱宗族者,有“杖六十、其子归宗”之律。吾族二百余年以来,尚末闻有此弊端,自当永远为法。如有螟蛉乞养、出自异姓者,虽不能绝其往来,而其名及所后子孙,则概不入谱。嗣后修谱时,务当严守勿易。倘徇情迁就,即属不肖子孙,必遭祖宗阴殛。慎之,志之。
禁当差
皂、快、壮各班,门子、禁、卒、捕投、仟作、皆统名之曰“隶”,例不准考,本族子孙不得充当。违者,屏勿齿,谱削其名。
禁为匪
盗必干诛,窃亦罹罪,诱拐等事,均犯科条,辱宗甚大。族中子孙,不得有犯。违者,预行逐出,屏勿齿,谱削其名。
禁入会
哥老、添弟等名,及江湖放飘、结盟、拈香,皆匪徒所为,显干法纪。族中子孙,不得听其引诱,致罹重咎。违者,屏勿齿,谱削其名。
禁从教
白莲、闻香、灯花等名目,屡奉严禁,皆系妖言,近年尤实繁有徒。或传自远方,或起自内地,总之不可学习、信从。族中子孙,惟宜守孔孟之规,勿为邪说所诱。违者,屏勿齿,谱削其名。
禁出家
释老之宗,流传虽久,而为僧、为道,则已弃父母,何论祖宗。族中子孙,不得甘于削发、易服。违者,屏勿齿,谱削其名。
禁自贱
优伶等诸乐户、生、旦、净、丑、末,均系下流,而娼妓更无论矣。族中子孙,宜世保清白,不得自甘下贱。违者,屏勿齿,谱削其名。
★冉氏家族简介
在中国历史上,一个本来应该被重重描上一笔的家族——冉氏家族却由于诸多方面的历史原因几将被历史淹没了,在人们的记忆中消失了,作为冉氏后人不仅对此感到悲哀,也更被一种沉重的责任感压得几乎喘不出气来,不是拿自己曾经辉煌的先祖们在人们面前炫耀借此沾光,也不是为了编造一段子虚乌有的家族史为自己贴金,我仅想在此简单介绍一下自己多年来家族史研究方面所获取的点滴知识让大家有所了解。
冉氏家族在历史上的贡献主要有两个方面:其一,在春秋战国时代,冉氏先祖在儒学方面的贡献。其二,中国历史上最豪勇最杰出的英雄--北魏皇帝冉闵,在汉民族最黑暗的历史时期--东晋末年,汉族面临灭顶之灾的时候,对汉民族的延续作出的历史贡献。虽然第二个贡献最大,但是由于冉闵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汉民族被一些凶悍的少数民族残杀到无法生存(包括江南东晋统治区),人员大幅度减少,几乎过半,北方和中原地区只有原来的三分之一,人沦为奴隶,土地被掠夺,家园被毁的情况下,采取了极端的手段--民族韧杀政策,让整个最强悍的中原地区势力最强大的胡羯民族在历史上消失,使得他在中国历史上成了一个有争议的人物,原因是他先随父亲被后赵的石勒俘虏暂获生存积蓄力量有违中华民族正史上虚伪的节烈宣教,又被那些虚荣的历史学家以不迎合所谓的汉民族固有的宽容性列入另类;还因为他出生低微,又是敢于背叛最高统治者的代表人物,以后的中国历史上那些忘本的统治阶层为了稳固自己的统治地位,采取愚民政策对他不仅不加褒扬,还对他采取丑化和弱化影响的手段,以至于在中国历史上少了他应有的几页,仅仅作了一些简单介绍,关于这些,我计划将来搜集够充分的资料,专门写一本书详细介绍,在这里,先介绍第一个方面。
冉氏家族
如果上溯冉氏起源,据说源自周文王十子,从姬姓,传十七代,封为曹叔(负责治理今山东菏泽地区的行政长官,有待考证),封地在冉,自此取冉为姓。
春秋末年,冉氏父子兄弟十多人师从孔子,最著名的五人,他们分别是冉耕(字伯牛、长门祖)、冉雍(字仲弓、二门祖)、冉求(字子有、三门祖)、冉孺(字子孺、冉求之长子)、冉季(字子产,冉雍次子,笔者二世祖),另外还有冉孟(一说冉猛、冉雍长子)、冉烈等,他们为儒家学说的创立和儒家学派的发展壮大作出了相当的贡献,自此,与孔氏家族和儒家学派结缘。在过去,人们根据儒家典籍和有关历史记载,将儒家学派的先人这样描述:最高层次:孔子;第二层次:四圣,颜曾思孟(其中,子思是孔子的孙子,孟子是子思的学生);第三层次:十二哲,颜渊、闵子骞、冉伯牛、冉仲弓、宰我、子贡、冉子有、季路、子游、子夏、曾参、子张,十二哲包括四圣中二圣,其实是孔子学生中最出色的,他们是儒家诸多典籍编写的主要参与者。他们在过去文庙中列孔子左右。第三层次:二十四贤,也就是比较著名的儒家弟子,对儒家学说和儒家学派的发展都作出了突出的贡献,分别被后世统治者追封过先贤某子的,比如子孺和子产被封为先贤冉子。这些人多被后世统治者追封为侯,比如,子孺被唐代追封为临沂侯,明代追封为公爵。他们位列十二哲之后,居文庙东西庑。第五层次:有名者七十二人,其实近百人,分别在典籍中或历史资料中提到名字的,其中包括四配和十二哲,冉氏家族中有冉耕、冉雍、冉求、冉猛、冉烈等五人。所以,冉氏家族的祖庙中多有这样的对联:一门五子从圣,十哲三贤列科。
冉氏族谱跟孔氏族谱一样,是至今保留最为完好的族谱之一,每一代男性后裔全部入谱,除了少数因战乱迁徙或者因灾避难无法取得联系的之外,没有任何的间隔和遗漏,辈分一点不乱,并且明确规定冉姓后裔决不允许通婚,包括冉姓子孙因出继他人而改姓的都有详细记载。据我们的家的家谱记载,我们是二门冉雍的后代,因有典籍中写有这样一句:子曰:雍者,简也。所以,我们的堂号叫“敬简堂”,一方面表示我们这些后世子孙要崇尚节约,也表示我们是二门冉雍的后代。据记载我们的六十五世(到我为七十五世,到现在已有八十三世人出生)之前多为儒生(从教)和从政,也算是儒学传家吧。
因与孔氏家族和儒家学派的源缘,冉姓各堂长门多次随孔孟曾颜几大家族被统治册封,到清代为世袭五经博士、翰林学士,至今我们河南夏邑一支还保留有皇帝封赠的杏黄旗一面,出视该旗可以免征皇粮和不拉兵车、不出徭役,据说在解放前还可以用呢,就是那些强梁好汉见了我们的旗子也不敢下手,在民国初期,我们这一带土匪横行,到现在流传着其他姓氏“借旗”之说。我们二门冉姓跟山东曲阜孔家和山东邹城孟家一样,我们有我们的冉府、冉林、冉庙,在山东菏泽西南十五华里有仲公庙,为国家文物保护单位,保存完好;山东菏泽城郊有冉府遗迹,毁坏时间较早;山东定陶(属荷泽地区)有冉林,多次遭战火和人祸破坏,文革中被挖掘,现在比较荒凉,保护不好。
冉氏后人在全国任何一个省份都有,其中山东、河南、河北、安徽、天津、四川最多,长门冉伯牛后裔多南迁,四川冉姓为巴南八大姓之一,人口众多;二门冉仲弓之后多在山东、河南、安徽、河北;三门冉子有后裔多在山东、河北、天津、山西等地方最多;不过,由于太多原因,冉姓各堂子孙散居全国各地很多,也有很多已经说不清自己的堂号和世系,最近一个多世纪,海外冉姓后裔也不少。
冉姓子孙为了保持姓氏的纯正,冉姓所用任何杂役仆人一律不象其他姓氏一样随冉姓,所以,冉姓不象其他姓氏一样有太多的杂支。在历史上,冉姓曾遭两次重创,其一,由于冉姓后裔多为儒生,曾遭到秦始皇的大肆迫害;其二,冉闵所帅部队多为家乡子弟兵,而且在那个时代姓氏的号召力相当重要,冉姓子弟参军太多,失败后自然遭到杀戮过多。由于以上两个原因,冉氏后裔总人数不是太多,近一百万人。
冉氏家族曾经在历史上辉煌,但是,元明以后没有多少人因在政治和学术上有一定成就而在历史上留下自己的名字,可是,不甘寂寞勇于进取的冉姓子孙们在努力着奋进着。
冉氏家族和孔氏家族
同为败落贵族后裔,同是鲁国人,为冉氏父子跟孔子历史性的结合提供了条件,冉伯牛和冉仲弓应该跟孔子年龄几乎同龄,学术上的差别让他们走进孔子学生的行列,两人性情敦厚谦逊,虚心好学,修为高,所以,在孔子的众多弟子中他们两人比较被看重,所以在十二哲排位也很可前,众多文献典籍的记载中,孔子很少把他们当学生看,对他们的一些学术见解很尊重。冉子有稍小一些,在众多弟子中间学术造诣很高,这是历史记载中认定了的,而且,孔子让他主持政事科(孔子把学术分为四科),足见孔子对他的器重。子孺和子产作为三兄弟的后辈,自然比孔子小许多,但是,由于他们的学术成就和品行,他们也成为孔子弟子中的佼佼者,至于他们的交往,我略举一些事例如下:
典籍载:伯牛有疾,子问之,自牖执其手曰:斯人而有斯疾耶?斯人而有斯疾也!(看重)
典籍载:子曰:雍者,简也。(褒扬)冉姓二门称为“敬简堂”。
典籍载:孔子把学术分为四科,冉子有主政事科,政事问答子有最佳。(曲阜孔子精华苑有载)
典籍载:颜子可以举一反十,子孺可以举一反三,樊迟只能举三反一,由于子孺天资聪慧,又爱好睡觉,就出现了一个故事: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孺子不可教也。
曲阜孔庙孔子一生活动简介石碑栽:子产是一个很有作为的政治家,博学多闻,品德高尚,威信相当高,人们很尊重他,虽然他是孔子的学生,孔子很尊重他,由于他三十多岁就死了,孔子很悲伤,亲自撰文和主持仪式祭奠他,并且伤心和痛苦很长时间。
论语和其他典籍中,冉氏父子五人的名字是出现频率最高的几个之一。
冉氏先人的妻子姓氏中,曾、颜、孟、孔出现频率相当高。
在清朝乾隆皇帝赐予孔姓三十辈辈分之后,曾、颜、孟、冉也先后被同样赐予相同的辈分(希言公彦承,宏文贞尚衍,兴毓传继广,昭宪庆凡祥,令德惟纯佑,钦绍念显扬),只是同样的辈分这几姓要低于孔姓的辈分,几家被同样赏赐世袭五经博士、翰林学士。
各地文庙的塑像中的十二哲塑像中冉耕(字伯牛、长门祖)、冉雍(字仲弓、二门祖、笔者正祖)、冉求(字子有、三门祖)和二十四贤塑像中子孺、子产的存在。
冉姓祖庙上的对联大多为:一门五子从圣,十哲三贤列科。
……
可以这样说,冉氏家族和孔氏家族在孔子那个时代关系相当密切,否则,他们不会父子十多人师从孔子,并且在众多著述中多次提到他们的名字,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冉氏家族也因为世代业儒和从政跟孔氏家族和儒家学派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并且一辱俱辱,一荣俱荣,冉氏家族也以有这些联系而感到自豪。可是,不知道当今的文献中很少提及两个家族的关系,包括我曾经去曲阜拜谒三孔的时候,孔氏后人居然对此一无所知,甚至在孔子七十七代孙女孔德懋女士的孔氏家族介绍文章中,整整一本书提到了四圣却没有提及冉氏家族一个字,孔子精华苑中的介绍中仅仅提到了冉求,跟孔氏家族有牵连的名人介绍中一些历史上不太知名没有多少建树的曾颜孟家族中人都有所介绍,却没有冉氏家族一人,当时,我沉默了,或许由于冉氏家族的败落,或许由于孔氏家族的院墙越来越高阻隔了他们与外界的联系?当我游完三孔,隔着大成殿的窗户向里翘望三位祖先的塑像时,我着实有了一种羞辱感,难道冉氏家族自豪了七十多代人的东西仅仅是自我安慰的默默自语,难道冉氏家族因为没有值得荣耀的祖先而自攀高门?多年来的圣洁感没有了,原来圣人门前也是讲究势利的,没有“势”和“利”是什么都不必讲的,可是,我又没有什么办法把那些典籍中带有我祖先名字和我们姓氏的文字抠掉,也无法把自己的祖宗从大成殿和各地的文庙中请回家里去,我内疚自己让祖先们在那里受屈辱却无能为力,只好在背后悄悄告诉冉姓后裔们:清醒一点吧,别再抱着圣人的大腿不放了,该大家奋发了。
太行山东南段岩溶水系统(泉域)
一、历史:
1、早期经历:
朱厚熜是兴献王朱祐杬之次子。兴献王封地位于今湖北省钟祥市,明朝时是三大府之一的承天府,正德二年(1507年)9月16日,朱厚熜出生于湖广安陆(今湖北钟祥市)的兴王府。他的父亲朱祐杬是明宪宗第四子,于成化二十三年七月十一日(1487年7月30日)受封兴王,弘治七年九月十八日(1494年10月16日)就藩湖广安陆州。朱厚熜的母亲蒋氏是北京中兵马指挥使(追封玉田伯)蒋斅的女儿,她于1493年与朱祐杬成亲,1494年随朱祐杬就藩安陆。
朱厚熜幼时就聪敏过人,他父亲教他读诗几次后就能准确背诵。稍大以后在父亲的指导下学习古籍,通《孝经》、《大学》及修身齐家治国之道。不仅如此,他父亲还让他参加王府的祭祀和典礼,因此他很小的时候便熟悉了各种礼仪和规范。
正德十四年六月十七日(1519年7月13日),兴献王朱祐杬病薨,年仅12岁的朱厚熜袭为兴王,朱厚熜在长史袁宗皋的辅佐下接管王府。
2、朱厚熜承袭皇位
正德十六年(1521年)4月20日,明武宗驾崩。由于明武宗没有子嗣,在其弥留之际,首辅杨廷和预料到之后的继承人问题,他援引《皇明祖训》中“兄终弟及”的原则,在武宗逝世前五天以皇帝的名义颁布敕令,令朱厚熜缩短为其父服丧时间,并承袭兴王爵位。武宗驾崩后的当天,杨廷和让司礼监请太后懿旨,正式宣布朱厚熜为皇帝继承人。
正德十六年(1521年)4月22日,一个由司礼监、皇室和朝廷代表组成的使团前往安陆,朱厚熜以兴王的身份接见了使团并接受了太后的诏书,在王府接受诸臣行礼,随后同使团前往北京。
在朱厚熜及使团到达北京城外的良乡时,双方发生了第一轮冲突。根据杨廷和的安排,要礼部用太子的礼仪迎接朱厚熜,即由东华门入,居文华殿。但朱厚熜并不接受这种方案,他对其右长史袁宗皋说:“遗诏以我嗣皇帝位,非皇子也。”双方互不妥协,最后由皇太后令群臣上笺劝进,朱厚熜在郊外受笺,从大明门入,随即在奉天殿即位。
正德十六年(1521年)5月27日,朱厚熜正式即皇帝位,次年改元嘉靖。
即位不久后,嘉靖帝与杨廷和、毛澄为首的武宗旧臣们之间关于以谁为嘉靖帝皇考(即宗法意义上的父亲),以及嘉靖帝生父尊号的皇统问题发生了长达三年半的大礼议之争。嘉靖帝不顾朝臣反对,追尊生父为兴献帝后又加封为献皇帝、生母为兴国皇太后,改称明孝宗敬皇帝曰“皇伯考”。
嘉靖十七年(1538年)九月,兴献帝被追尊为“睿宗知天守道洪德渊仁宽穆纯圣恭简敬文献皇帝”,并将兴献帝的牌位升袝太庙,排序在明武宗之上,改兴献王墓为显陵,大礼议事件至此以嘉靖帝的胜利最终结束。
3、朱厚熜嘉靖中兴
嘉靖帝统治前期,出现“嘉靖中兴”的局面。嘉靖帝力革前朝时弊,励志效法太祖、成祖推行“新政”,大刀阔斧推行了改革,政治上集异纳谏,勤于政务,打击权臣和封建地主贵族势力,大赦天下,诛杀了钱宁、江彬等佞臣,整顿朝纲,总揽内外大政,推行新政,裁抑司礼监的权力,撤废镇守太监,严肃监察制度,严分厂、卫与法司职权,重视任用张璁、夏言等贤臣,他吸取了前朝宦官当权乱政的教训,对宦官严加管束,中央集权得到复兴和加强,使朝政为之一新;经济上严革贪赃枉法,勘查皇庄和勋戚庄园,还地于民,鼓励耕织,重新整顿赋役,赈济灾荒,减轻租银,体恤民情,治理水灾,汰除军校匠役十万余人,极大地缓解了当时激烈的社会经济矛盾;军事上整顿军队团营,守兵东南,征剿倭寇,清除外患,整顿边防。文化上改革科举之弊,改正孔子称号和典祀,这期间,“资本主义”开始萌芽,文化和科技空前繁荣,优秀文学作品和杰出人物大量涌现,“天下翕然称治”。
4、朱厚熜崇奉道教
大光明殿 嘉靖帝统治后期,由于国家承平日久,逐步丧失进取精神,日益腐化,滥用民力大事兴建,而且迷信方士、尊崇道教,好长生不老之术,方士、道士们利用嘉靖帝梦想长生不死和灵瑞现象的迷信,屡行诈骗之术,愚弄嘉靖帝,使每年不断修设斋醮,造成巨大的靡费。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十月,爆发“壬寅宫变”,几死于宫女之手,嘉靖帝移居西苑修玄。
在用人上 ,嘉靖帝“ 忽智忽愚”、“忽功忽罪”,态度变化很大,对于权力把握很强,对于文官集团控制也很强。晚年嘉靖帝疏远严嵩,起用徐阶为内阁首辅,国家才再次走上了正轨。嘉靖帝为了缓和社会矛盾,采取厘革缩弊、振兴纲纪等改革措施,下令退还一些被侵占的民田,汰除军校匠役10万余人,开创了嘉靖年间的“新政”时期,得到朝野上下的拥护。
5、朱厚熜去世
随着嘉靖帝年龄增大加之长期服用有砒霜,水银,雄黄,朱砂的丹药,嘉靖帝的身体每况愈下。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正月,方士王金等伪造《诸品仙方》、《养老新书》,制长生妙药献嘉靖帝。嘉靖四十五年(1567年)二月,户部主事海瑞上《治安疏》,嘉靖帝大怒,下狱论死,为徐阶所救。嘉靖四十五年十二月十四日(1567年1月23日),嘉靖帝驾崩于乾清宫,年60岁。庙号世宗,谥号钦天履道英毅神圣宣文广武洪仁大孝肃皇帝。葬北京昌平永陵。
二、简介:
明世宗朱厚熜(1507年9月16日-1567年1月23日),出生地湖广布政司安陆州(今湖北钟祥)汉族,明宪宗之孙,明孝宗之侄,兴献王朱祐杬之子,明武宗的堂弟。明朝第十一位皇帝,1521年—1566年在位,年号嘉靖,后世称嘉靖帝。
正德十六年(1521年)4月20日,明武宗驾崩,由于武宗死后无嗣,因此张太后(明武宗的母亲)和内阁首辅杨廷和决定,由近支的皇室、武宗的堂弟朱厚熜继承皇位。
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嘉靖帝驾崩,享年60岁。庙号世宗,谥号钦天履道英毅神圣宣文广武洪仁大孝肃皇帝。 葬于北京明十三陵的永陵。在位时间在明代皇帝中仅次于其孙明神宗。
云台山岩溶泉域处于太行山东南段,其周围分布的大型岩溶泉域如下图44。
图44 太行山东南侧岩溶水文地质图(1:100万)
1—太行山东南侧岩溶区范围;2—岩溶大泉(>1m3/s),3—岩溶小泉(<1m3/s);4—泉域边界;5—地下分水岭;6—地表分水岭;7—奥陶系岩溶含水层;8—下奥陶相对隔水层;9—寒武系岩溶含水层:10—中上元古界隔水层;11—石炭二叠系煤系
一、辛安泉岩溶泉域
I.系统边界
本泉域位于山西长治地区,泉群出露于浊漳河河床内,构造上处于太行山复背斜的西翼,为一向西倾斜的单斜蓄水构造。东界为下寒武统隔水岩层;南界为赵庄-树掌一带地下分水岭;西界为地表分水岭;北界和顺-泊里为地下分水岭。系统内碳酸盐岩裸露区面积为2189km2,隐伏面积10524km2,非碳酸盐岩区面积115km2,总计12828km2。
2.水文地质特征
主要含水层组为中寒武统及中奥陶统。中寒武统以鲕状灰岩为主,厚250m,富水性强,为本岩溶水系统实会泉群的主要补给层。中奥陶统灰岩总厚590m,富水性极强,为王曲泉群的主要补给层,单位涌水量7.81~85.11L/s·m,单井出水量一般1000~2000m3/d,最大可达5000mm3/d。
降水入渗为岩溶水的主要补给源,约占总补给量的80%;河流渗漏补给次之,约占20%。主要渗漏段为浊漳河的小姣村一带,据1982~1983年观测资料,渗漏量为2.16m3/s。岩溶水径流方向受蓄水构造控制,在系统的北半部,岩溶水首先顺地层走向由东北向西南运动,至潞城地区改为东西方向;在系统的南半部岩溶水主要是从西南向东北或由南向北运移,最终汇集到泉口排泄。辛安泉出露于浊漳河河谷中,为接触溢泉(图45)。
图45 辛安泉水文地质剖面图
1—砂砾石;2—黄土;3—石灰岩;4—豹皮状灰岩;5—白云岩;6—鲕状灰岩:7—竹叶状灰岩;8—角砾状泥灰岩;9—页岩;10—石英砂岩;11—断层;12—钻孔;13—泉;14—水位标高
发育有两条强径流带,一条为长治-微子镇-辛安泉,一条为左权-西井-黎城-辛安泉。
岩溶水的化学类型为HCO3-Ca型到HCO3·SO4—Ca·Mg型,矿化度0.3~0.46g/L。
辛安泉属稳定型岩溶大泉,最大流量16.3m3/s,最小流量10.1m3/s,多年平均值为11.25m3/s,多年平均不稳定系数为1.27。泉水流量与降水量呈正相关关系,年内动态变化为一峰一谷,峰值出现在10~12月,低谷出现在5~6月,滞后降雨3~6个月。
由于大规模开采岩溶地下水和煤矿排水,泉水流量不断衰减,目前泉水流量已不足4m3/s。
二、三姑泉岩溶泉域
1.泉域边界
三姑泉岩溶泉域地处山西高原东南缘,山西晋城地区。泉群出露于丹河峡谷中,地质构造属沁水向斜之东南翼。地层总的倾向趋势为向北或北西倾,为一单斜蓄水构造。东界以夺火—马圈一线为地表-地下分水岭;南界为上寒武及下奥陶统弱透水层;西界北段为高平-晋城断褶带,北界为地表分水岭。系统内碳酸盐岩裸露区面积为1112.0km2,隐伏区2227.5km2,总计面积3339.5km2。
2.水文地质特征
含水层组为奥陶系中统马家沟组及寒武系中统地层。马家沟组为厚层状灰岩和白云质灰岩,总厚度为400m,主要含水段厚度上马家沟为50~200m,下马家沟为40~120m。该含水层分布于系统的东部和南部,岩溶裂隙发育,单位涌水量0.65~5L/s·m,最大可达15~23L/s·m。寒武系中统分布在东南部深切河谷中,岩性为厚层鲕状灰岩及竹叶状灰岩,岩溶裂隙较发育,三姑泉即从本层流出。主要补给源来自奥陶系含水层的渗漏补给。
奥陶系含水层地下水补给来源以大气降水为主,其次为地表水体的渗漏。地表水的渗漏包括丹河下游流经灰岩的河段及区内建在灰岩分布区的中、小型水库的渗漏。岩溶水流方向为由北、东北向南及西南,至晋城后转为向东南方向径流。岩溶水的排泄受构造及区域侵蚀基准面的控制,丹河深切可溶岩地层,使地下水在不同层位溢出成泉(图46),为侵蚀溢流泉。排泄以泉排为主,其次为潜流。
图46 三姑泉域水文地质剖面图
岩溶水水质属HCO3-Ca型及HCO3·SO4-Ca·Mg型,矿化度0.28~0.9g/L。
泉域多年平均总流量为7.2m3/s。岩溶水动态变化与降水密切相关。其水位变化为每年的6~10月随雨季上升,月变幅1.36m,10月以后水位下降水位降幅0.15m。泉流量变化也如此。例如1963~1964年平均降水量为818mm,高于该系统内多年平均降水量(642mm)27.4%。泉流量出现最大值,分别为11.1m3/s和12.0m3/s。又如1978年降水量为467.1mm,比多年平均降水量低26.7%;1979年泉流量则减少为6.24m3/s,比多年平均值减少了18.5%。
由于大规模开采岩溶水和煤矿排水,造成地下水位下降30余米,泉水流量衰减至3m3/s左右。
三、东风湖泉岩溶泉域
东风潮泉岩溶泉域位于河北、山西两省交界处,包括涉县大部、黎城部分地区。其北界为符山火成岩体及西段地表分水岭;东界为涉县-长亭断裂阻水边界;南界为东阳关、平头一线地下分水岭;西界南段及北段为断裂,中段由下寒武统页岩构成隔水边界。面积691km2,其中裸露碳酸盐岩面积584km2,隐伏碳酸盐岩岩面积90km2。
本区地处太行山区,为山间盆地,四周标高700~1000m,分水岭一带1300~1400m,盆地标高500m左右。清漳河流经本区,多年平均流量8.5m3/s,枯季流量0.35m3/s,进入涉县盆地发生渗漏,枯季局部地段断流。多年平均降水量572.9mm,年蒸发量1200~2000mm,平均气温12~14℃。
系统位于太行山断裂隆起带中段东侧涉县断陷盆地,断裂发育,涉县断裂断距800m,使本区灰岩与元古界地层接触。出露地层为下古生界地层。
下古生界碳酸盐岩为系统内主要岩溶含水层,中奥陶统灰岩含水层由纯质灰岩、豹皮灰岩、角砾状灰岩组成,厚200m,岩溶裂隙发育,以溶隙、溶孔为主,溶洞次之,富水性强。单井水量1200~1680m3/d。中上寒武统分布于系统北部和西部,厚220m,以鲕状灰岩、泥质条带灰岩、竹叶状灰岩为主,裂隙岩溶较发育,富水性中等,泉水流量在100~300L/s。
降水和河流渗入为岩溶水主要补给来源,区内灰岩大面积裸露,降水入渗补给量占系统补给量的大部分。清漳河在进入涉县盆地发生渗漏,其漏失量1860.62万m3/a。岩溶水由四周向涉县东风湖泉汇流,因涉县断裂阻水而溢流成泉,为断层溢流泉。部分补给第四系孔隙水并通过第四系沿清漳河床溢出地表,岩溶水为HCO3—Ca、HCO3—Ca·Mg型水,矿化度地0.24~0.31g/L,pH值6.8~7.7。
东风湖泉系统为全排型岩溶水系统,岩溶水大部分山东风湖泉排泄,少部分补给第四系孔隙水并排入清漳河,因此泉流量基本上代表了该系统的天然资源。据20世纪60年代观测,该泉流量为1.67~2.08m3/s,且较为稳定。
四、黑龙洞泉岩溶泉域
黑龙洞泉岩溶泉域位于河北省邯郸地区西部,包括邯郸、涉县、武安、磁县部分地区。其北界东段为火成岩体和地下水分水岭;西段为下寒武统页岩和元古界地层组成隔水边界;东界为奥陶系灰岩顶板埋深1000m线;南界东段为李珍、东傍佐一线地下分水岭,西段为老爷山背斜地下分水岭;西界为涉县-长亭断裂。面积2074km2,其中裸露灰岩面积1207km2。
系统西靠太行山,东临华北平原,为低山丘陵区,标高200~1000m。区内河流有南洺河、滏阳河、漳河,均属海河系统,南洺河为季节性河流,在灰岩区产生渗漏,滏阳河源为黑龙洞泉、多年平均流量6~9m3/s,漳河流经系统南缘,对岩溶水有一定补给作用。气候属半干旱亚湿润型,多年平均降水量574.7mm,蒸发量1882.3mm,平均气温13.01℃。
本区地处太行山断裂隆起带中部东侧,由一系列北东向地垒、地堑组成。古生界地层广泛分布,和村盆地及鼓山东部地表覆盖第四系松散沉积。
寒武奥陶系碳酸盐岩为系统内主要岩溶含水层。中上寒武统含水层分布于西部、西南部,由鲕状灰岩、竹叶状灰岩组成,厚315m,裂隙岩溶较发育,沿底部泥质灰岩、页岩发育溶洞,泉流量16.7L/s,富水性中等。中奥陶统岩溶含水层分布于系统东部广大地区,由中厚层状灰岩、花斑状灰岩、角砾状灰岩等组成,厚545m。岩溶裂隙发育,以溶隙为主,次为溶洞,富水性强,单井出水量一般在1000~3000m3/d。
大气降水入渗和河流渗漏为本区岩溶水的主要补给来源,西部广大灰岩裸露地段为补给区。岩溶水总体流向为由西向东,进入径流区主要沿强径流带流动。区内发育3条强径流带,西北部为崔炉-八特-宿风强径流带,西部为索井-张二庄-宿风强径流带,南部分布岗子窑-上庄-彭强径流带,以上3股强径流带汇集于羊角铺一带,流向黑龙洞泉群溢出地表(图47)。泉群流量受降水影响,雨季流量一般为11~15m3/s;旱季流量减少,一般为6~9m3/s,最大流量为33.5m3/s。近年来,由于系统内岩溶水开采量加大,泉流量减少,1988年4月断流,同年8月大雨后又出流。目前已基本干涸。
图47 黑龙洞泉群形成条件示意图
岩溶水水化学特征具有水平和垂直上分带性,补给区为HCO3—Ca·HCO3—Ca·Mg型水,矿化度0.3~0.4g/L,径流、排泄区为HCO3·SO4-Ca型及HCO3-Ca·Mg型水,矿化度0.6~0.8g/L,局部为SO4-Ca型水。随着灰岩埋深增加,水化学类型常过渡为SO4·HCO3—Ca·Mg或Cl·SO4-Ca·Mg水,矿化度由0.4g/L增大到0.6g/L.东部深埋区达7g/L。
五、珍珠泉岩溶泉域
珍珠泉岩溶水泉域位于河南省安阳市西部,属林县地区。其北界东段为前在、李辛庄一线地下分水岭,西段为沿漳河一带下寒武统页岩;东界为铜冶-庙口断裂;南界为下湾、河顺一线地下分水岭;西界为林县断裂。面积544km2,其中裸露碳酸岩面积289km2。
本区地处太行山中段东麓,东临华北平原,地势西高东低。西部为低山丘陵,东部为丘陵垄岗地形,标高90~300m。漳河流经系统北缘,在大古城至东太仓灰岩河段渗漏。区内年平均降水量595~681.3mm,蒸发量1548~1987.3mm,年均气温12.58~13.6℃。
构造上属太行山断裂隆起带,发育一系列北北东向断裂,东部密集成带。古生界地层分布全区,东部为第四系沉积覆盖。区内主要岩溶含水层为下古生界碳酸盐岩,中上寒武统出露于西部,由鲕状灰岩、泥质条带灰岩、白云质灰岩组成,裂隙岩溶发育,富水性中等,单井水量240~1920m3/d,泉流量0.25~300L/s。中奥陶统灰岩分布于中部和东部,厚521.1~608.3m,主要为中厚层灰岩、白云质灰岩、角砾状灰岩,岩溶发育,富水性强,单井水量1680~3326.4m3/d。
降水入渗为本区岩溶水补给来源,漳河进入本区北缘,对地下水有一定补给。岩溶水自西北流向东南,在铜冶—珍珠泉及磊口一珍珠泉形成强径流带,至水冶镇因断裂阻水而上溢成泉(图48)。泉流量受降水影响,据1982年观测,9月泉流量为5.9m3/s,11月24日减少到2.8m3/s.次年元月26日仅2.01m3/s,目前流量约0.3~0.4m3/s。泉水为HCO3-Ca·Mg型水,矿化度0.27g/L,总硬度14.36德国度,pH值7.35。
图48 珍珠泉地质剖面示意图
1—坡洪积黄土状亚砂土;2—二叠系砂页岩夹煤层;3—石炭系砂页岩、灰岩夹煤层;4—奥陶中统灰岩、角砾状灰岩叠;5—扭性断层;6—上升泉;7—岩溶水流向
六、小南海岩溶泉域
小南海岩溶泉域位于河南省林县地区。其北界为下湾、石城、漳武水库一线地下分水岭;东界北段为铜冶-庙口断裂,南段为漕旺水-施家沟背斜轴构成地下分水岭;南界为施家沟、南采桑一线地下分水岭;西界为林县断裂。面积961km2,其中裸露灰岩面积395km2。
系统地处太行山东坡,为低山丘陵区,标高一般400~600余米,西部林县盆地,标高280~380m,洹河及其支流桃园河流经系统中部,洹河多年平均流量4.1m3/s(北陵阳站)。桃园河渗漏严重、河道干涸。林县多年平均降水量595.2mm,降水集中于7~9月,约占全年70%以上,多年平均蒸发量1548.1mm,平均气温12.58℃。
本区位于太行山断裂隆起东南部,西部为林县断陷盆地,东部北北东向断裂较发育,北西西断裂成为系统的南北边界,如河顺-安阳断裂、合涧-东姚断裂。区内古生界地层广泛分布,林县盆地及东部平原为第四系覆盖。中奥陶统灰岩为区内主要岩溶含水层,厚500余米,为中厚层灰岩、豹皮灰岩,岩溶发育,富水性强。林县盆地成井率高,单位涌水量2.09L/s·m。
岩溶水补给来源为大气降水和河水渗漏,大气降水主要通过裸露灰岩区渗入补给岩溶水。林县盆地第四系厚200余米,下部一般有粘土层,降水进入第四系后一般排向河谷,然后,河水流经灰岩区渗漏补给地下水。洹河自北陵阳至卸甲坪灰岩河段渗漏量为4m3/s,桃园河灰岩河段为干河道。岩溶水自补给区分别向张家庄-窦马庄、北陵阳-天喜镇和桥西-马家村强径流带汇流,至小南海泉一带,受煤系地层阻隔溢出成泉(图49),泉多年平均流量5.6m3/s,目前流量已大为减少,约有1.2m3/s左右。属HCO3-Ca·Mg型水,矿化度0.28g/L,总硬度13.92德国度,pH值7.25。
图49 小南海泉地质剖面示意图
1—坡洪积黄土状亚砂土;2—新第三系砂岩;3—石炭系砂页岩、灰岩夹煤层;4—奥陶中统灰岩、角砾状灰岩;5 闪长岩;6一扭性断层;7—上升泉群
七、石门寺泉岩溶水系统
本系统位于河南林县南部地区。其北界为施家沟、南采桑一线地下分水岭:东界为河口、临淇一带下奥陶系地层顶面;南界东段为封门口断裂,西段为下寒武统页岩。西界为林县断裂。面积556km2,其中裸露碳酸盐岩面积357.5km2。
本区处于太行山东南麓,地势西高东低,西部为中低山区,西土地标高1315m,沿淇河及其支流分布一系列盆地,如原康、临淇、东姚盆地等,盆地标高280~400m。淇河、浙河流经本区,上游多处渗漏。据土圈气象站资料,多年平均降水量749.11mm。
中奥陶统灰岩分布全区,为区内主要岩溶含水层,岩性为厚层灰岩、白云质灰岩和角砾状灰岩,岩溶发育,以溶隙、溶孔为主,发育小型溶洞,原康等盆地钻孔单位涌水量1.44~2.05L/s·m。
岩溶水补给来源为降水入渗和河流渗漏,淇河临淇以上河段常为干河、浙河自合涧至石门寺河段常断流,单位漏失量7.78L/s·km。岩溶水自补给区向浙河、淇河汇集,沿河谷形成强径流带。在河口至石门寺泉一带,因下奥陶统地层阻挡和淇河下切溢流成泉,泉多年平均流量4.61m3/s,属HCO3—Ca·Mg型水,矿化度0.23g/L,总硬度12.09德国度,PH值7.25。目前泉水流量已大为减少。
八、许家沟泉岩溶水系统
许家沟泉岩溶水系统位于河南省鹤壁市境内,其北东界为奥陶系地层顶板理深1000m线,东部为青羊口断裂,南界为大柏峪-西形盆断裂,西界北段为铜冶-庙口断裂。南段为漕旺水-施家沟背斜轴一带地下分水岭,面积352.3km2,其中裸露碳酸盐岩面积150km2。
本区地处太行山东南麓,地势西南高东北低,西部为低山丘陵,东部为山前倾斜平原。淇河流经系统南缘,多年平均流量14.56m3/s。气候属大陆性半干旱气候,多年平均降水量659.5mm,蒸发量2029.6mm,年均气温14.35℃。
区内地层为古生界,平原区上覆第四系沉积。中奥陶统分布于系统大部分地区,西部为裸露区,东部为隐伏区,灰岩岩溶发育,在强径流带,单井水量959~4800m3/d,其他地区为100~208.7m3/d。
岩溶水补给来源为降水,西、西北部灰岩裸露为补给区。岩溶水总的流向为西北至东南.在鹤壁和许家沟泉之间形成强径流带,许家沟泉一带因青羊口断裂阻水,淇河下切,岩溶水溢出成泉(图50),泉流量多年平均为1.25m3/s,泉水属HCO3-Ca·Mg型水,矿化度0.31g/L,总硬度14.75德国度,PH值7.3。
图50 许家沟泉地质剖面
1—石灰岩:2—砂岩;3—页岩;4—第四系;5—断层
九、辉县百泉岩溶泉域
辉县百泉岩溶泉域位于河南省辉县,其北界为封门口断裂,东界为青羊口断裂,南界为煤层出露线,西界北段为地下分水岭,南段为断裂。面积1032.3km2,其中裸露灰岩面积444km2。
本区地处太行山东南麓,地势北高南低,北部为低山区,中部为丘陵,辉县以南为平原,标高80m左右。多年平均降水量648.6~700mm,由平原向山区降雨量增加。
构造上属于太行山断裂隆起带的东南部。南接纬向构造带,分布一系列北东、北北东向断裂,百泉处于帚状构造收敛部位(图51)。区内发育有太古界、元古界、古生界、中生界及新生界地层,以古生界地层分布广,辉县以南为第四系覆盖。
区内岩溶含水层为中寒武统及下中奥陶统,由鲕状灰岩、灰岩、白云质灰岩、角砾状灰岩组成。岩溶裂隙发育,富水性较强,单井水量1000~5000m3/d,上寒武统为薄—中厚层泥质条带灰岩、细粒白云质灰岩,富水性弱,单井水量小于1000m3/d。
图51 百泉帚状构造图
岩溶水补给来源为降水,系统北部灰岩裸露为补给区。地下水流向自北而南,至辉县百泉,因辉县南侧边山断裂阻挡,岩溶水溢出成泉,见图52。泉水动态受降水影响,泉水历年变化系数1.67~10.84,滞后降水2~3个月。由于过度开采,目前已干涸。
图52 百泉-辉县城水文地质剖面图
十、九里山泉域
九里山泉域位于河南省焦作地区。其北界东段为赤庄断裂,西段位于峪河与子房沟一带地表分水岭;东界为奥陶系顶板理深1000m线;南界为磐古寺—朱村断裂;西界北段为夺火、柳树口、三姑泉一线地表分水岭,中段为断裂,南段为地下水分水岭。面积1592km2,其中裸露灰岩面积1073km2,隐伏灰岩面积506km2。
系统地处太行山南麓,地势自北向南降低,北部为中山区,标高1000m以上;中部为低山丘陵,标高300~800m;南部为山前平原,标高140~180m。子房沟、山门河、西石河源于西北部高原山区,经本区向东汇入卫河,流经灰岩区均发生渗漏,仅洪水期有暂时性水流。降水量自平原向山区增加,焦作地区多年平均降水量647.2mm,西、北山区为728mm,多年平均蒸发量2048.8mm,年均气温18℃。
本区地处太行山断裂隆起带南端,东秦岭纬向构造带北缘,晋东南山字形构造东翼反射弧的前缘,断裂构造发育,多为东西向和北北东向,组成自西北向东南阶梯下降的单斜的地堑地垒构造。地层走向北东,倾角10°~20°(图53)。除缺失上奥陶统至下石炭统沉积外,其他各时代地层均有分布,其中以古生界地层分布最广。
图53 九里山泉岩溶水系统水文地质剖面图
区内岩溶含水层主要为中奥陶统和中寒武统碳酸盐岩。中奥陶统含水层厚300~350m,由中—厚层灰岩、豹皮灰岩及少量白云质灰岩组成。岩溶裂隙率2.36%~3.67%,河谷地区可达5.42%,平均单位涌水量33.45L/s·m。中寒武统含水层分布于北部山前一带,由鲕状灰岩组成,厚200~244m,富水性中等,泉水流量0.1~0.5m3/s,通过断裂与中奥陶统含水层发生水力联系。
岩溶水补给主要为降水入渗,西北部灰岩裸露为补给区,其次为河流渗漏。据1980年观测,西石河单位漏失量为2m3/s·km,山门河为0.5m3/s·km。岩溶水总的流向为西北向东南,由于东西向断裂阻水,在断裂附近灰岩中形成强远流带,如朱村、凤凰岭断裂,方庄断裂强径流带,天然状态下岩溶水汇集于九里山泉一带,大部以泉的形式排泄,部分补给第四系和向深部径流。
岩溶水动态受降水影响,水位与降水同步变化,无明显滞后现象。每年6~9月水位上升,9~10月出现高水位,10月以后水位下降,次年5~6月出现最低水位。矿坑排水后,水位呈现阶梯下降趋势。
岩溶水一般为HCO3—Ca·Mg型水,局部地区为HCO3·SO4—Ca·Mg型,矿化度0.23~0.39g/L.总硬度14~17.5德国度,pH值7.1~7.8,水温17~18.5℃。
在天然条件下,本系统岩溶水以泉及潜流排泄,但自煤矿大量排水疏干及抽取岩溶水供水以来,岩溶水主要由矿坑排水及人工开采排泄,泉水早已干涸。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系统岩溶水动态如下:
(1)1954~1964年为丰水期,降雨量平均802mm。矿井排水量由0.16m3/s增大至2.6m3/s,地下水位平均最低标高96m,最高标高117m,尚未形成降落漏斗。
(2)1965~1977年为平水期,平均降雨量700mm,矿井排水量由3.0m3/s增至6.66m3/s,地下水位一直在87m左右,泉水断流,形成NE—SW向漏斗,直到1973、1975、1977年降水量增大时泉水重新流出。
(3)1978~1981年连续干旱,山区降水仅400mm,矿井排水量6.66m3/s,水源开采量1m3/s,地下水位降至80m。
(4)1982年山区降水量增至770mm,矿井排水由7.5m3/s增至9.58m3/s,地下水位仍迅速上升到标高93.5m,降落漏斗大部分被填平。
(5)1983~1987年连续干旱,降水量为593.7mm,矿井排水量保持在7.9~9.4m3/s,自备井水源地为1.51~1.96m3/s,水位下降至72m。1988年8月下大雨,水位回升到88~89m至1989年9月下降到81m。
由上可见,目前本系统岩溶水的水位处于动平衡之中,补给量与排泄量基本平衡,排泄量总和就是全系统的天然资源量。
据矿区1986年、1987年的观测资料,总排泄量平均为31334.56万m3/a,其中矿坑排水量平均26698.77万m3/a(8.47m3/s),工业自备井开采量635.79万m3/a(1.47m3/s),天然资源模数为22.92万m3/a·km2。
关于“渭干河-迪那河系统(Ⅱ)”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本文来自作者[liuzea]投稿,不代表六泽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liuzea.cn/zsfx/202508-16035.html
评论列表(3条)
我是六泽号的签约作者“liuzea”
本文概览:网上有关“渭干河-迪那河系统(Ⅱ)”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渭干河-迪那河系统(Ⅱ)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该...
文章不错《渭干河-迪那河系统(Ⅱ)》内容很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