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赞美云龙山的诗句

网上有关“关于赞美云龙山的诗句”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关于赞美云龙山的诗句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1. 赞美云龙山的诗歌

宋苏轼《送蜀人张师厚赴殿试二首》

云龙山下试春衣,放鹤亭前送落辉;一色杏花三十里,新郎君去马如飞。

元代萨都剌《木兰花慢·彭城怀古》

古徐州形胜,销磨尽,几英雄。想铁甲重瞳,乌骓汗血,玉帐连空。楚歌八千兵散,料梦魂,应不到江东。空有黄河玉带,乱山回合云龙。

汉家陵阕起秋风,黍禾满关中,更戏马台荒,画眉人远,燕子楼空。人生百年如寄,且开怀,一饮尽千盅。回首荒城斜日,倚栏目送飞鸿。

宋苏轼《送蜀人张师厚赴殿试二首》

云龙山下试春衣,放鹤亭前送落辉;一色杏花三十里,新郎君去马如飞。

元代萨都剌《木兰花慢·彭城怀古》

古徐州形胜,销磨尽,几英雄。想铁甲重瞳,乌骓汗血,玉帐连空。楚歌八千兵散,料梦魂,应不到江东。空有黄河玉带,乱山回合云龙。

汉家陵阕起秋风,黍禾满关中,更戏马台荒,画眉人远,燕子楼空。人生百年如寄,且开怀,一饮尽千盅。回首荒城斜日,倚栏目送飞鸿。

2. 云龙山的相关诗词

云龙山诗词年代名称作者内容宋代送蜀人张师厚赴殿试苏轼云龙山下试春衣,放鹤亭前送落晖。

一色杏花三十里,新郎君去马如飞。 月夜与客饮杏花下苏轼杏花飞帘散余春,明月入户寻幽人。

褰衣步月踏花影,炯如流水涵青苹。花间置酒清香发,争挽长条落香雪。

山城酒薄不堪饮,劝君且吸杯中月。洞箫声断月明中,惟忧月落酒杯空。

明朝卷地春风恶,但见绿叶栖残红。 访张山人得山中字二首苏轼(一)万木锁云龙,天留与戴公。

路迷山向背,人在瀼西东。荠麦余春雪,樱桃落晚风。

入城都不记,归路醉眠中。(二)鱼龙随水落,猿鹤喜君还。

旧隐丘墟外,新堂紫翠间。野麋驯杖履,幽桂出榛菅洒扫门前路,山公亦爱山。

题云龙草堂石磬苏轼折为督邮腰,悬作山人室。殊非濮上音,信是泗滨石。

登云龙山苏轼醉中走上黄茅冈,满冈乱石如群羊。冈头醉倒石作床。

仰看白云天茫茫,歌声落谷秋风长。路人举首东南望,拍手大笑使君狂。

送郑户曹苏轼水绕彭祖楼,山围戏马台。 古来豪杰地,千载有余哀。

隆准飞上天,重瞳亦成灰。 白门下吕布,大星陨临准。

尚想刘德舆,置酒此徘徊。 尔来苦寂寞,废圃多苍苔。

种德亭苏轼小圃傍城郭,闭门芝术香。 名随市人隐,德与佳木长。

元化善养性,仓公多禁方。 所活不可数,相逢旋相忘。

但喜宾客来,置酒花满堂。 我欲东南去,再观双桧苍。

山茶想出屋,湖橘应过墙。 木老德亦熟,吾言岂荒唐。

清代游云龙山和韵李蟠岸草萋萋合远天,如环合抱古城边。千盘怪石悬风磴,一罅灵根写玉泉。

樵斧担云归晚磬,渔蓑带雨出朝烟。山中六月无长夏,尽日风凉便是仙。

次韵童二树登云龙山邵大业千尺玲珑暮霭横,彭门风月许谁争。高亭尚有苏张迹,胜地空传楚汉名。

双履蹑云看鹤影,一筇依日送河声。莫因往事成惆怅,且听山人作凤鸣。

登云龙山高斌云龙峰独秀,灵境接彭城。亭与人皆古,山因寺得名。

重来惊旧雨,一上喜新晴。贤守饶风韵,苏堤自可成。

游云龙山作爱新觉罗·弘历彭城驻辇厪河防,咫尺云龙戏马旁。本意原非是山水,偷闲聊复访苏张。

翠峰夏首关林叶,绿野风清泛麦芒。底事今来艰迥句,为民筹济为民伤。

春日登云龙山憩放鹤亭阎焜贞百仞冈头碧可攀,凭栏放眼到尘寰。二分红杏三分柳,万里黄河九里山。

乱石盘盘羊可叱,晴云冉冉鹤知还。风流仿佛今仍在,春水时鸣涧谷间。

秋夜登云龙山放鹤亭解元当年放鹤人何处?月满空庭此日名。乱石崎岖南北路,黄河襟带古今情。

千家灯火连徐市,九里烟云接汉营。回首林泉霜色动,山山草树尽秋声。

登云龙山晚眺偶成陶澍青山两岸抱徐州,也比金陵枕石头。霸气久随偃王尽,城名犹为老彭留。

关津有险当淮泗,乡里无情斗项刘。斜日云龙闲眺望,古今何限水东流。

民国送晖亭韩维张龙山寻胜迹,小步送晖亭。暮色收林表,苔痕印屐青。

当代登云龙山赋呈李宗仁郁达夫道阻彭城十日间,郊垧时复一跻攀。地连齐鲁频传警,天为云龙别起山。

壮海风怀如大范,长淮形胜比雄关。指挥早定萧曹计,忍使苍生血泪殷。

3. 《登云龙山》这首诗是赞美徐州的吗

登云龙山

醉中走上黄茅冈,

满冈乱石如群羊。

冈头醉倒石作床,

仰看白云天茫茫。

歌声落谷秋风长,

路人举首东南望,

拍手大笑使君狂。

这首著名的七句诗,写于元丰元年(1078年),苏轼时任徐州知府。诗中作者信笔挥洒,为我们描写了一个醉态可掬的太守形象。公元1077年4月至1079年3月,苏东坡在徐州任知州。期间1078年(宋神宗元丰元年九月九日,苏东坡在彭城举行黄楼诗会,并邀请了王巩、颜复、张天骥等众多文朋诗友,会后趁酒兴结伴游黄茅冈登云龙山,山上乱石如羊,几次差点跌倒,中途不胜酒力,只好醉卧在黄茅冈上一块较为平整的大石板上休息。恰逢路人看见,禁不住大笑:“太守喝醉了!太守发狂了”。此时此景,激发诗情,遂写了《登云龙山》。清代刘廷玑在《黄茅冈诗》中学道:“满丘乱石也平平,一醉坡仙便著名”。此石因此而得名:东坡石床。 ,,复制的徐州吧贴吧的帖子里的内容

4. 描写云龙山景色的一段话

地理环境

位置

云龙山位于徐州市泉山区南郊和平路云东一街道27号。

地形地貌

云龙山海拔142米,长达3公里。山分九节,由东北向西南方向延伸。

气候条件

云龙山属暖温带季风气候区,受东南季风影响较大。年日照时数为2284至2495小时,日照率52%至 57%,年气温14℃,年均无霜期200至220天,年均降水量800至930毫米,雨季降水量占2012年的56%。气候特点是:四季分明,光照充足,雨量适中,雨热同期。四季之中春、秋季短,冬、夏季长,春季天气多变,夏季高 温多雨,秋季天高气爽,冬季寒潮频袭。

主要景点

放鹤亭

放鹤亭始建于宋神宗元丰元年(公元1078年),为文人隐士张

?

17张

人文景观

天骥所建。亭南北长11.95米,东西深4.95米,歇山飞檐,古朴幽雅。 张天骥自号“云龙山人”,苏轼任徐州知州时与其结为好友。山人养了两只仙鹤,每天清晨在此亭放飞仙鹤,亭因此得名。元丰元年秋,苏轼写了《放鹤亭记》,除描绘了云龙山变幻莫测的迷人景色外,还称赞了张山人的隐居生活,塑造了一个超凡出群的隐士形象。因此文脍炙人口,被选入《古文观止》,云龙山和放鹤亭也因此闻名于世。 毛泽东曾来此参观,并背诵《放鹤亭记》佳句:“山人有二鹤,甚驯而善飞,旦望西山之缺而放焉。”此亭为清末重建,匾额上“放鹤亭”三字乃苏轼手迹。

5. 赞美徐州的古诗

赞美徐州的古诗有:1、元代 萨都剌《彭城怀古》2、宋代 苏轼 《永遇乐·彭城夜宿燕子楼》3、宋代 苏轼 《江城子.别徐州》4、作者不详的《情怀徐州古八景》5、宋代 吕定《戏马台》6、北宋 陈师道《登快哉亭》一、彭城怀古元代 萨都剌古徐州形胜,消磨尽,几英雄。

想铁甲重瞳,乌骓汗血,玉帐连空,楚歌八千兵散,料梦魂应不到江东。空有黄河如带,乱山起伏如龙。

汉家陵阙起秋风,禾黍满关中。更戏马台荒,画眉人远,燕子楼空。

人生百年如寄,且开怀,一饮尽千锺。回首荒城斜日,倚栏目送飞鸿。

译文古老的徐州啊形势极为险要,这里曾经消磨了多少豪杰英雄。遥想身披铁甲的双瞳人项羽,身跨乌骓驰骋千里流血流汗,率众浴血奋战营帐如云;最终四面楚歌八千人风云四散乌江自刎,想必他那冤魂啊,怎肯撇下八千江东子弟的阴魂而自过江东。

到而今只有黄河如带蜿蜒于远方,纷乱参差的山峰高低逶迤起伏如龙。取得胜利的刘邦陵阙而今也秋风萧瑟,禾黍离离长满关中。

当年项羽操演兵马的戏马台已残破不堪,燕子楼上空留风流韵事的传说,早已人去楼空。人生百年如秋风中的匆匆过客,暂且开怀畅饮一饮千盅。

回望夕阳照射着凄凉的荒城,独自倚立阑干目送着远去的飞鸿。作者元代著名蒙古诗人萨都剌,少年得志,趋达人生颠峰。

赴任江南路经徐州时,怀念先祖马上功业,感念项羽纵横九州,俯瞰古彭四野群山,吊古伤今、感慨人生,英雄豪迈、吟成绝唱。该词由我国著名作曲家谷建芬作曲、著名歌手韩磊演唱,取名《一饮尽千钟》(木兰花慢?彭城怀古)成为徐州城市推介歌曲。

二、永遇乐·彭城夜宿燕子楼宋代 苏轼明月如霜,好风如水,清景无限。曲港跳鱼,圆荷泻露,寂寞无人见。

紞如三鼓,铿然一叶,黯黯梦云惊断。夜茫茫,重寻无处,觉来小园行遍。

天涯倦客,山中归路,望断故园心眼。燕子楼空,佳人何在,空锁楼中燕。

古今如梦,何曾梦觉,但有旧欢新怨。异时对,黄楼夜景,为余浩叹。

译文明月如霜般洁白,好风就如同清水一样清凉,秋天的夜景清幽无限。弯弯的水渠中,鱼儿跳出水面,圆圆的荷叶上,露珠随风落下,但夜深人静,这样好的美景却无人看见。

三更鼓声,声声响彻夜空,一片树叶悄悄落到地上,轻音竟把我的梦惊断。夜色茫茫,再也见不到黄昏时的景色,醒来后我把小园处处寻遍。

那长期在外地的游子早已疲倦,看那山中的归路,对着故乡家园苦苦地思念。看如今燕子楼空空荡荡,佳人盼盼已经不在,楼中的画堂里空留着那呢喃双燕。

古今万事皆成空,还有几人能从梦中醒来,有的只是难了的旧欢新怨。后世有人,面对着这黄楼夜色,定会为我深深长叹。

三、江城子.别徐州宋代 苏轼 天涯流落思无穷,既相逢,却匆匆。携手佳人,和泪折残红。

为问东风馀几许?春纵在,与谁同!隋堤三月水溶溶。背归鸿,去吴中。

回首彭城,清泗与淮通。欲寄相思千点泪,流不到,楚江东。

自江陵之徐州路上寄兄弟。译文流落在滚滚红尘中,人在天涯,思绪无穷!已经相逢了,可在一起时候的欢乐却是那么短暂。

在我临行之时,握着佳人纤细的玉手,欲语还休,只得流泪对着漫天飘零的落花。想要问温暖的东风还留下多少?春天纵使还在,与谁共赏呢?隋堤在阳春三月里的时候,水面上波光粼粼。

我却要在此时和向北归家的鸿鹄背道而驰,远去南方的吴中,回头远望这第二故乡般的徐州,我心潮澎湃。清澈的泗水和徐州的淮河相通,我想要把相思离别的眼泪寄给徐州,却是流不到楚江的东面啊!四、情怀徐州古八景作者不详自古彭城列九州,龙争虎斗几千秋;黄茅岗上金丝柳,红杏花开燕子楼;戏马台前笙细细,云龙山上乐悠悠;九里山前高项战,白云洞中静安修;子房山居清福地,王陵母冢万古留;楚汉相争今何在?惟有横波水东流。

这首古诗作者不详,说的是徐州古时候叫彭城,从来就是个打仗的地方,有文字记载的就有200多次。此诗说的是旧时徐州的八大景观:黄茅岗、燕子楼、戏马台、云龙山、九里山、白云洞、子房山、王陵母冢。

戏马台,位于徐州市中心区户部山上,是历史文化名城徐州现存最早的古迹之一。五、戏马台宋代 吕定据鞍指挥八千兵,昔日中原几战争。

追鹿已无秦社稷,逝骓方叹楚歌声。英雄事往人何在?寂寞台空草自生。

回首云山青矗矗,黄流依旧绕彭城。译文横刀勒马指挥着八千江东子弟兵,往日在中原一带经历过多少次的战争,英雄角逐亲手推翻了暴秦的统治,最终还是悲歌"逝骓",感慨四面的楚歌之声。

英雄的往事像过眼的烟云,至今英雄又何在?戏马台前寂寞冷落只有青草丛生。回首云龙山郁郁葱葱高高矗立,黄河的流水悠悠,依然环绕这古老的彭城。

六、登快哉亭北宋 陈师道城与清江曲,泉流乱石间。夕阳初隐地,暮霭已依山。

度鸟欲何向,奔云亦自闲。登临兴不尽,稚子故须还。

译文一条蜿蜒曲折的江水,绕着城墙缓缓地流淌;泉水穿过乱石,溅起阵阵水花,发出哗哗的声响。远处,西下的太阳刚刚隐入地平线,层层暮霭就遮住了重重山冈。

那空中的鸟儿急忙地飞翔,不知道它要飞向何方;天上飘浮流动的白云,是那么的悠闲,和我的心情一样。我站在快哉亭上游兴正浓。

6. 有关徐州的诗句

诗词以苏轼的居多 也不知道是赞美还是啥的,你自己看吧

《放鹤亭记》

彭城驻辇廑河防,

咫尺云龙戏马旁。

本意原非是山水;

偷闲聊复访苏张。

翠峰夏首关林叶,

绿野风清泛麦芒。

底事今来艰四句,

为民筹济为民伤。”

送蜀人张师厚赴殿试

作者:苏轼

云龙山下试春衣,放鹤亭前送落晖。

一色杏花三十里,新郎君去马如飞。

题云龙草堂石磬

作者:苏轼 年代:宋代

折为督邮腰,悬作山人室。

殊非濮上音,信是泗滨石。

登云龙山

作者:苏轼 年代:宋代

醉中走上黄茅冈,满冈乱石如群羊。

冈头醉倒石作床。仰看白云天茫茫,

歌声落谷秋风长。路人举首东南望,

拍手大笑使君狂。

太虚以黄楼赋见寄作诗为谢

作者:苏轼 年代:宋代

我在黄楼上,欲作黄楼诗。忽得故人书,中有黄楼词。黄楼高十丈,下建五丈旗。楚山以为城,泗水以为池。我诗无杰句,万景骄莫随。夫子独何妙,雨雹散雷椎。雄辞杂今古,中有屈宋姿,南山多磬石,清滑如流脂。朱蜡为摹刻,细妙分毫厘,佳处未易识,当有来者知。

石炭并引

作者:苏轼 年代:宋代

彭城旧无石炭,元丰元年十二月,始遣人访获取于州之西南白土镇之北,以冶铁作兵,犀利胜常云。

君不见前年雨雪行人断,城中居民风裂骭。湿薪半束抱衾裯,日暮敲门无处换。岂料山中有遗宝,磊落如 万车炭。流膏迸液无人知,阵阵腥风自吹散。根苗一发浩无际,万人鼓舞千人看。投泥泼水愈光明,烁玉流金见精悍。南山栗林渐可息,北山顽矿何劳锻。为君铸作百炼刀,要斩长鲸为万段。

江城子·别徐州

作者:苏轼 年代:宋代

涯流落思无穷,既相逢,却匆匆。携手佳人,和泪折残红。为问东风馀几许?春纵在,与谁同!

隋堤三月水溶溶。背归鸿,去吴中。回首彭城,清泗与淮通。欲寄相思千点泪,流不到,楚江东。

永遇乐(苏轼)

彭城夜宿燕子楼,梦盼盼,因作此词。

明月如霜,好风如水,清景无限。曲港跳鱼,圆荷泻露,寂寞无人见。dǎn(音)如三鼓,铿然一叶,黯黯梦云惊断。夜茫茫,重寻无处,觉来小园行遍。 天涯倦客,山中归路,望断故园心眼。燕子楼空,佳人何在?空锁楼中燕。古今如梦,何曾梦觉,但有旧欢新怨。异时对、黄楼夜景,为余浩叹。

一首苏轼的词

苏轼: 江城子 别徐州

天涯流落思无穷。 既相逢,却匆匆。 携手佳人,和泪折残红。 为问东风余如许?春纵在,与谁同? 隋堤三月水溶溶。 背归鸿,去吴中。 回首彭城,清泗与淮通。 欲寄相思千点泪,流不到,楚江东。

苏轼的《江城子》: 十年生死两茫茫。 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 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李商隐《无题》

李煜《浪淘沙》 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 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携手佳人,和泪折残红。这句话出自哪里?

苏轼词作赏析

北宋中期,文坛领袖人物苏轼,不仅在文、诗方面开拓与创新,而且在词作方面,亦另辟蹊径,独树一帜,开创了“豪放词”之先风。苏轼一改有词以来的传统,摈香软、柔婉之情调,将诗中豪迈、阳刚之气,融于词中。豪放词一出,其开阔之胸怀,昂扬之雄姿,震惊了词坛。苏词的基本风格是,以诗入词,题材宽阔;以律句填词,不拘音律,主张返朴归真,回归唐人最初制词时“只分平仄,不问四声”的原则。因此,大大地拓宽了词路。下面我们欣赏他的古今传唱的豪放词《念奴娇》(大江东去):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此乃苏轼被谪黄州时,游赤壁而作。其实,黄州赤壁非三国时周瑜大败曹操之赤壁,但因名同,而引发苏轼对八百多年前的赤壁之战,大发感慨。当年赤壁之战的东吴总指挥乃周瑜,该词不惜笔墨,着重刻画了周瑜的雄才大略、指挥若定,而又风流儒雅、潇洒自如的英姿,表达了词人对前贤的赞誉和仰慕。词人联系到自己被谪,难得发挥其才,不免自笑多情,大发“人生如梦”之嗟叹。无奈之余,只好在江边月下,酹酒以祭而已。

上片主要写景、追溯历史。“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这三句大笔着眼,纵观历史,一代一代,多少风流人物,为历史所淘尽,而大江依然东流,故云“浪淘尽”也。“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此乃据人之传,交待了赤壁之战的地点。故垒,过去的战争工事。这三句的意思是说,故垒西边,人们传说是三国周瑜所指挥的赤壁之战故地。“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此乃描写眼前景色,刻画了长江之惊涛拍岸之磅礴气势。为下一句以及下片作铺垫。乱石穿空,形容悬壁为惊涛几百年的冲刷而穿空。惊涛,形容浪涛如因惊脱缰的战马一样,一泻千里;或谓惊险之浪涛。卷起千堆雪,形容波涛撞击到石壁上,激起向上弯卷的浪花,洁白如雪也。千堆雪,乃一夸张手法。由此引发出词人的感叹“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大意是,江山如画之美,一时引起多少豪杰为之争战。与首三句作一呼应。

下片着重描写人物。“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乃写周瑜(字公瑾)当年,潇洒英姿,督江东三军,又娶东吴二美女之一小乔(大乔嫁与孙权),可谓英雄美人,天合佳偶,正是得意之时。英发,英姿焕发也。“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乃描写周瑜儒雅、镇定自若,胸有成竹的神态,且谋略已定,战法早已作了部署,故而,帷幄中谈笑之间,曹操的战船便焚烧殆尽了。“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此五句,乃写词人自己的感慨。其中,故国,指赤壁之战故地。多情应笑我,乃一倒装句,意思是“应笑我自作多情”。华发,头发花白也,华通“花”。人生如梦,借用曹操诗句。这几句乃无奈之感慨也,故最后只好归于“一尊还酹江月”,即无奈之余,只好在江边月下,酹酒以祭而已。

苏轼的豪放词,不惟怀古词,其内容是多方面的。例如《江城子》(老夫聊发)一词,写的是居官闲猎,却表现了词人之伟大的爱国情怀。全词如下:

老夫聊发少年狂。

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袒尚开张。

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其中,下片首句第四个字多数词选本为“胆”字,实乃误也。酒至酣处,往往人要袒胸纳凉,故应为“袒”字。上片主要描写打猎,下片舒怀,表现出词人的强烈的为国效力的爱国胸怀。

苏轼的词不仅充满豪气,且不乏浪漫主义色彩。例如《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一词就运用了奇思妙想的浪漫主义表现手法。全词录于次: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此乃苏轼于神宗熙宁九年中秋节在密州任上,于月下畅饮,因以怀念其弟苏辙,写下的一篇妙词。上篇看似写景,实则寓意著作者政治上不得志,难得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的苦闷和无奈。下片景情融合,既有对弟苏辙的怀念之情,又有对人间的美好祝愿。表现出词人的宽阔胸怀。该词境界豁朗、寓意深邃、富有哲理,堪称千古绝唱也。“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为后人时常引用。

其实,苏轼并不摈弃传统词的写作。例如他的《水龙吟》(似花还似非花)就是一首儿女情思、离恨别愁的传统词作。全词如下:

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

抛家傍路,思量却是、无情有思。

萦损柔肠,困酣娇眼,欲开还闭。

梦随风万里,寻郎去处,又还被莺呼起。

不恨此花飞尽,恨西园、落红难缀。

晓来雨过,遗踪何在?一池萍碎。

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

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

该词使用了拟人与虚幻手法,看似写杨花,实则写人。从境界来看,宛若**一样,从杨花飘坠,幻化出一位悲凄忧伤的青春年少的思妇。杨花即人,人即杨花也。 “似花还似非花”写出了杨花虽叫“花”而非花的特征,其下的“也无人惜,从教坠”,则已经寄以感情了,无人去怜惜她,任凭她飘坠。从教,任从、任由之意。“抛家傍路”,表面写杨花飘落人家或路侧,实际又是描写思妇被抛舍家中,时常傍路翘首以待。“思量却是、无情有思”,此处似写杨花,实则已经转到写人了。故,“无情有思”在此处成了双关语,文字表面是说,杨花虽是无情感之物,细琢磨,似有情思。实际上,是写思妇被无情抛弃于家中,故怀有无限忧思。思量,细想、仔细琢磨之意。有思,怀有情思也。“萦损柔肠,困酣娇眼,欲开还闭”这里则完全写人了,但这样的词语仍然可以用来描写柳(杨),这就是苏轼的修辞之妙。“萦损柔肠”即柔肠萦结也。忧伤过度,渐乏而困,故有“困酣娇眼,欲开还闭”之态。因为乏困,昏昏欲睡,故睡眼蒙眬,欲睁不睁。这里细笔勾画出思妇之娇柔、戚美。“梦随风万里,寻郎去处,又还被莺呼起”此三句接前而写,描写思妇睡梦中随风万里,飘然而达郎君所在之处,但却又被莺之啼叫唤醒。可谓美梦难圆也。

下片写景,景中含情,情景相融。情乃春恨,恨从何来?“不恨此花飞尽,恨西园、落红难缀。”此花,指杨花。落红,落花也。难缀,难以重新点缀枝头也。此为惜春之笔。落花不仅不能重新点缀枝头,反而是“晓来雨过”,连遗踪皆无了,只剩下一池碎萍了(“遗踪何在?一池萍碎。”)。“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这三句乃叹,雨前春色尚有三分,“晓来雨过”之后,两分为尘土所湮,一分为流水劫去。这里春色三分或指落红或指杨花,从后面的三句看,似指杨花。“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此收结对开端“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作出了响应,且以“点点是离人泪”回归主题。可谓匠心独到也。

苏轼写儿女情思之词,多用隐讳含蓄手法,但也有明快之作。如《蝶恋花》(花褪残红):

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

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

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上片写景,将春天的特色,包罗一尽。下片写情,乃直叙手法,毫无缠绵悱恻之辞,但却非常感人。全词寓情于景,蕴藉有味,很能体现东坡写情的特点。“天涯何处无芳草”、“多情却被无情恼”乃锃句也,时常为后人引用。王士禛《花草蒙拾》称云:“枝上柳绵”恐屯田缘情绮靡,未必能过。孰谓坡但解作“大江东去”也。据说,此乃词人路过一处花园,见圆内秋千佳人,便驻足赏看,佳人与丫鬟见之,便一边说笑一边离去。故有“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之叹。多情者,词人也。这里也表现出词人的另一种浪漫情怀。

苏轼写情,不求词藻华丽,但求情真。他的一首怀念亡妻王弗的词《江城子》,语言朴实无华,则感情浓烈、真挚而又振人心弦。全词如下: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宾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断肠处,明月夜,短松冈。

上片如同对面说话一样,向言以诉。“十年生死两茫茫”直切主题,是说,亡妻死去十年了,冥世两隔,茫茫无知。“不思量,自难忘”,即使不去想,旧情自是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你埋却在千里之外的家乡,而我在黄州,何处与你诉说我的凄凉呢?“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宾如霜”,纵使我们能够相逢,你也不认识我了,我已经老态龙钟,灰尘满面,鬓毛如霜矣。上片极尽词人凄凉悲伤之情。

日有所思,夜有所梦。下片乃写夜来梦中归乡见妻,表现了夫妻之间生死不渝的真实情感。“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亦是开门见山,乃说,昨夜梦中忽然回到了家乡,正见妻子在窗前梳妆打扮。夜来,即昨夜,古白话。至今山东莒县一带仍谓“昨夜”为“夜来”。“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见了面却说不出话,唯有四目相对,泪流千行了。“料得年年断肠处,明月夜,短松冈”,此结与首句呼应,表达了词人的无限怀念与悲哀。这三句大意是:料定年年令我伤心的地方,就是明月照耀之下,来到你的孤坟之前了。断肠处,即伤心处。短松冈,栽有青松的高冈,松柏长得慢,十年仍很矮,故谓“短松”,四川乃多雨水地区,故坟墓多选高冈掩埋。“短松冈”乃指词人妻子的坟茔地。“料得年年”亦暗示了词人有辞官归隐的打算。

苏轼被谪后,词多是凄凉之作,但不失志。例如《卜算子》(缺月挂梧桐):

缺月挂梧桐,漏断人初静。

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该词以双关笔法写人与写鸿,实则写鸿亦是写人,鸿与人一体矣。词人亦“幽人”自称,幽人者,幽居之人也,此处实谓孤寂之人。“谁见”一问,实际是否定语句,意思是“没人看见过幽人独自走来走去,缥缈如孤鸿之影”。缥缈,隐隐约约、若有若无之意。上片极尽人之孤寂。下片承接上片最后一句,转而写孤鸿,因受惊而回头也,满腔的幽恨却没人能理解(“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故不肯栖息于寒冷的高枝上,宁愿孤居于冰冷的沙洲。下片乃双关文字,写鸿实则写人。该词虽字句凄凉悲切,但却以此烘衬出词人的清高自守,矢志不移的崇高情操。黄庭坚在《跋东坡乐府》中评曰:语意高妙,似非食烟火人语,非胸中有万卷书,笔下无一点尘俗气,孰能至此!

苏轼被谪后,词虽多凄凉之作,但亦不乏积极抗争之作。如《浣溪沙》(山下兰芽):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

萧萧暮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

休将白发唱黄鸡。

该词为词人被谪黄州时游蕲水清泉寺所作。上片主要描写兰溪清幽之景致。中国大江大河均为东流,此处的兰溪却是西流水。故而词人有“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的感慨,乃其不甘失败的宣言。“休将白发唱黄鸡”乃自强自勉之句,亦是警句。大意是说,不要因为老了而虚度余年。白发,代指老年。唱黄鸡,金鸡报晓也,喻时光流失。

再如《定风波》(莫听穿林)一词,表面虽写雨行,实则表现出词人不惧风雨的抗争精神。全词如下: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头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该词表面写风雨,实则有所寓意,风雨应指词人所受的打击或施虐者。上片,以“穿林打叶”来形容雨,可谓奇语也。“何妨吟啸且徐行”表现了词人不惧风雨肆虐、坦然自若的人生信念。芒鞋,即草鞋。一声“谁怕”表现了词人的无所畏惧的气概。“一蓑烟雨任平生”可以说,是词人的处世哲学;大意是,平生一蓑可挡风遮雨,足矣。下片,“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表现了词人被谪后的乐观心态。虽然有点冷落,但却有山头斜照相迎,此处寓意应该是词人受到辖地人民的欢迎。料峭,微寒,多形容春意。“回头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则写出了词人的平和的处世心态。萧瑟之来处,寓意京城。归去,寓意再度回京。纵使如此,词人亦会平和对待,故云“也无风雨也无晴”。

苏轼词的另一个特点是,寓哲理于词中。上述“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两句,便具有一定的哲理性。又如《西江月》(世事一场大梦):

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凄凉。

夜来风叶已鸣廊,看取眉头鬓上。

酒贱长愁客少,月明多被云伤。

中秋谁与共孤光?把盏凄然北望。

其中,“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凄凉”,便是富有哲理的文字。上片写,人生短暂,转眼秋衰矣。“夜来风叶已鸣廊”乃写中秋夜晚落叶在廊厦下被风吹卷得飒飒作响。“眉头鬓上”,实意是愁上眉头,霜染两鬓,人已老矣。此乃悲人生之短暂也。下片中,“酒贱长愁客少,月明多被云伤”亦富哲理性。“酒贱长愁客少”实际写出了词人遭谪后,朋友亦少来往。“月明多被云伤”,则揭示了“兰衰芜欺”的道理。意思是说,自己因才被谗。“中秋谁与共孤光?把盏凄然北望”,因刚到黄州过第一个中秋节,既无亲人又无朋友,故有“中秋谁与共孤光”之问。孤光,孤寂中的灯光。唯有独酙独饮,北望怀念(京城)故人了。这一首写得孤寂中充满凄凉与悲凔,这是词人被谪黄州后孤独所过的第一个中秋节,故有此悲。

苏轼的词,内容很广乏,除了上述类型的词以外,尚有山水、田园、怀友思亲、和唱等词,其中不乏风趣小词。仅录一首田园词《浣溪沙》(簌簌衣巾)供赏:

簌簌衣巾落枣花,村南村北响缫车,

牛衣古柳卖黄瓜。

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

敲门试问野人家。

上片写村景,写的十分质朴而又风趣,“牛衣古柳卖黄瓜”,让你看到了一位穿著蓑衣的乡人,在古柳荫下卖黄瓜。简直就是一幅清雅的水墨画。下片乃写词人自己,酒困路长,昏昏欲睡;日高人渴,一路光想着有茶喝该多好。走进村头,便去敲人家的门讨茶喝。写得十分形象、生动。这首田园词,堪称一绝也。

还有一些描写个人生活趣味的词,亦别有韵味。例如《临江仙》(夜归临皋):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

家童鼻息已雷声,

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

夜阑风静縠纹平。

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该诗最为风趣的是“家童鼻息已雷声,敲门都不应”,这是生活气息最为浓郁的词句。该词上片写“夜饮归来”,家童睡得死死的,连门都敲不开,只好“倚杖听江声”。或谓写景,其实是写生活。下片乃对江冥想,感慨人生。首两句寓意了人生无奈,为名利所驱使,或谓“世奴”,不得自由。何时能够忘却人世的这些营生呢?营营,为生活而奔忙也。最后两句乃表达了“厌世归隐”的思想,这与词人被谪不无关系。

再看《西江月》(照野弥弥)一词:

照野弥弥浅浪,横空隐隐层霄。

障泥未解玉骢骄,我欲醉眠芳草。

可惜一溪风月,莫教踏碎琼瑶。

解鞍欹枕绿杨桥,杜宇一声春晓。

该词表现了词人对大自然的无限热爱之情。该词作者有一段序言云:顷在黄州,春夜行蕲水中。过酒家,饮酒醉,乘月至一溪桥上,解鞍,曲肱醉卧少休。及觉已晓,乱山攒拥,流水锵然,疑非尘世也。这就是该词的写作背景。首两句写景,是说月亮照耀着满溪的浅浪,天空中隐隐约约看到一层层的云。弥弥,弥遍、遍及也。障泥,典故也。《晋书?王济传》:“济善解马性,尝乘一马,着干连障泥,前有水,马不肯渡。济曰:‘此必是惜障泥。’使人解去,便渡。”障泥未解,是说未涉水也。苏轼因骑马上桥的,故云。玉骢,白玉似的骏马。骄,雄壮也。“障泥未解玉骢骄,我欲醉眠芳草”意为:马虽然很矫健雄壮,可(因酒醉)我想在芳草茵上息眠也。下片乃抒发对大自然的惜爱之情。“可惜一溪风月,莫教踏碎琼瑶。”这两句是说:多么令人惜爱的一溪清风明月,莫让玉骢踏破了这迷人的月色。琼瑶,美玉也,此处比喻月光。如此美妙的境界,我又怎么舍得离开呢!于是便“解鞍欹枕绿杨桥”酣然睡去,结果“杜宇一声春晓”,直至听到杜宇的啼叫声,已经大天明了,一个令人陶醉的春晓。作者以巧妙的笔法,将自己融入神奇的仙境。可谓“沉沉美梦境,飘飘怡然心。”

 江城子

别徐州

天涯流落思无穷!既相逢,却匆匆。携手佳人,和泪折残红。为问东风余几许?春纵在,与谁同!

隋堤三月水溶溶。背归鸿,去吴中。回首彭城,清泗与淮通。欲寄相思千点泪,流不到,楚江东。

关于“关于赞美云龙山的诗句”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本文来自作者[liuzea]投稿,不代表六泽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liuzea.cn/zsfx/202507-6890.html

(5)
liuzea的头像liuzea签约作者

文章推荐

发表回复

作者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3条)

  • liuzea的头像
    liuzea 2025年07月22日

    我是六泽号的签约作者“liuzea”

  • liuzea
    liuzea 2025年07月22日

    本文概览:网上有关“关于赞美云龙山的诗句”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关于赞美云龙山的诗句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1....

  • liuzea
    用户072205 2025年07月22日

    文章不错《关于赞美云龙山的诗句》内容很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