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有关“2024管综难吗”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2024管综难吗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2024年的管理类联考考试的难度整体来说不大,但也不容易考高分。
如下:
管理类联考综合能力是中国大陆(部分)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为招收管理类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而设定的全国性联考科目,其科目编号为199。管理类专业硕士学位教育招生包含七个专业学位,分别是:会计硕士(MPAcc)、图书情报硕士、工商管理硕士(MBA)。
公共管理硕士(MPA)、旅游管理硕士、工程管理硕士和审计硕士。好多同学看到数学就想“知难而退”,但是此数学非彼数学。此数学考查的内容我们在初高中阶段都学过,也即初等数学,而普通考研考的数学是高等数学,大学期间如果没有学过数学,多数是应付不来的。
逻辑,没学过,感觉很吓人,但是有“两不考”,了解之后你就知道没那么难了:“不考查逻辑学的专业知识”,大家不用学习专业的逻辑学,但可以利用其中的一部分逻辑方法来帮助我们解决问题,迅速提高解题速度。
不考查相关领域的专业知识,逻辑考题内容常涉及自然、社会、人文等各个领域,看上去包罗万象,但绝非专业能力测试,考生不必担心。然而,解答逻辑题需要我们具备基本的常识、一些其他学科的基本知识,这对于多数考生来说也不成问题。
哈佛大学教授本杰明史华慈(BenjaminI.Schwartz)在二十世纪末指出,开始席卷一切的物质主义潮流将极大地冲击人类社会固有的价值观念,造成人类社会精神世界的空虚,这一论点值得商榷。
首先,按照唯物主义物质决定精神的基本原理,精神是物质在人类头脑中的反映。因此,物质丰富只会充实精神世界,物质主义潮流不可能造成人类精神世界的空虚。
其次,后物质主义理论认为:个人基本的物质生活一旦得到满足,就会把注意点转移到非物质方面,物质生活丰裕的人,往往会更注重精神生活,追求社会公平,个人尊严等等。
还有,最近一项对某高校大学生的抽样调查表明,有69%的人认为物质生活丰富可以丰富人的精神生活,有22%的人认为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没有什么关系,只有9%的人认为物质生活丰富反而会降低人的精神追求。
巴黎和会的失败对中国的影响(1500字左右)很急的!
文创公,原名李正明,河南信阳人,当代作家、学者。目前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文学、历史的创作与研究。2007年毕业于南阳师范学院,获汉语言文学专业文学学士学位;2011年毕业于厦门大学,获中国古代文学专业文学硕士学位。
李欧梵的著作
1919年爆发的五四运动,犹如一道刺破夜空的闪电,震惊了北洋军阀统治下的黑暗中国。“内除国贼,外抗强权”的口号把全国各阶层人民动员和团结起来,为挽救国家的危亡和争取民主自由而斗争。敏感而富有抗争精神的青年学生首先一呼而起,成为这场伟大爱国运动的先锋。“六三”以后,中国的工人阶级第一次独立地登上了政治舞台,成为运动的主力。中国反帝反封建革命高潮来到了。五四爱国运动揭开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
1918年,长达四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德国、意大利的失败而告终。11月11日,在法国贡比涅森林的一列火车上,德国人签署投降书的那一刻,中国也成了战胜国。中国1917年加入协约国一方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虽未曾派出一兵一卒,只派了一些劳工到欧洲,但不管怎么说,具备了参战国的资格。消息传到中国,北京举行了三天大庆,上万人上街提灯庆祝。当时“旌旗满街,电彩照耀,鼓乐喧阗,好不热闹”。北京政府更是借他人之光以自炫,在故宫内的太和殿前举行了四五个小时的阅兵典礼,并请各国公使等参加观礼。
中国人如此热心于庆祝欧战的胜利,同美国总统威尔逊著名的“公理战胜强权”演说有直接关系。1918年1月8日,威尔逊在美国国会演说中提出《和平条款十四条》,轰动一时。在《十四条》里,威尔逊不仅提出各国在外交事务中“均须开诚布公”和“以国际之公意”为准则,还提出战后“对殖民地之处置,须推心置腹,以绝对的公道为判断”。条款的最后提出,“组织国际联合会,其实旨为各国交互保障其政治自由,及土地统辖权。国无大小,一律享同等之利权”。威尔逊的这些说辞对饱受弱国之苦、渴望民族独立和领土完整的中国人来说,犹如大旱云霓,人们几乎不假思索就掉进了“公理战胜强权”的迷雾中,并对美国产生极大的幻想。胡适在北大演说中溢美之词连篇,声称:“这一次协商国所以能大胜,全靠美国的帮助。美国所以加入战国,全是因为要寻一个‘解决武力’的办法。”“把各国私有的武力变成了世界公有的武力,就是变成了世界公有的国际警察队了。这便是解决武力的办法。”陈独秀则在《每周评论》的发刊词中说:“美国大总统威尔逊的演说,都是光明正大,可算得现在世界上第一好人。”胡适、陈独秀等人的言论影响了更多的青年学生。当时北京各校的学生,有不少人竟跑到美国使馆区高呼:“威尔逊大总统万岁!”
1919年1月,随着巴黎和会召开日期的临近,中国社会各界舆论中充满了更多的幻想,报纸杂志纷纷著文庆祝。中国人以为,经此世界大战,作为战胜国的中国,可以摆脱不平等条约的束缚,争得关税自主的权利,收回被日本占据的青岛和胶济路,在世界上抬起头来做人。在上海《民国日报》1919年1月5日发表的一篇文章中,把欧战的胜利说成是“协约国及美国之大战成功”,说这次巴黎和会召开时,中国可以“挽百十年国际上之失败”,使中国能够“与英法美并驾齐驱”。不仅青年学生和普通民众这样想,外交界的大人物也这样想。因此,中国政府对巴黎和会同样期待甚高,听闻与会代表有三个等级,即5人、3人和2人,中国似乎想都没想就派出了5位正式代表。他们就是:陆征祥(外长)、顾维钧(驻美公使)、王正廷(代表南方军政府)、施肇基(驻英公使)和魏宸组(驻比公使)。然而,让中国人大失所望的是,巴黎和会的组织者们把中国编排在最后一个等级,代表团到了巴黎才知道,中国政府只能派两人出席和会。“中国仍属向隅”的现实就像一瓢冷水,一下子浇灭不少中国人的热情。
1月18日,让世人瞩目已久的巴黎和会终于在凡尔赛宫正式开幕。参加和会的有美国、英国、法国、意大利、日本、中国等20多个国家,共计代表1000多人。但实际上,操纵会议的仅仅是英、法、美三国,一切重大问题,皆由它们决定,其他国家只是在讨论和其有关的问题时,才能列席。
中国代表团最初还对和会抱有很大的希望,因此,在提交的议案中提出了以下7个条件:
一,废弃势力范围;
二,撤退外国军队、巡警;
三,裁撤外国邮局及有线无线电报机关;
四,撤销领事裁判权;
五,归还租借地;
六,归还租界;
七,关税自由权。
从这些要求中可以看出,当时中国代表们的意图,就是一揽子解决自鸦片战争以来,使中国成为半殖民地的所有问题。另外,由于当时中国留欧学生的强烈要求,中国代表团又追加了一项提案,请求和会取消1915年5月25日的中日协约(即“二十一条”)及换文的陈述书。
但是,和会的最高会议以这些问题不在讨论之列的借口,拒绝了这两份提案中的所有要求。此时,一小部分明智的中国人开始产生怀疑:公理不是战胜强权了么?2月2日,《每周评论》上的一篇随感录就巴黎和会挡回中国代表提案一事,提出了这样的问题:“我们对于参战,简直算没有出力,如今若在和平会议席上,提出无数的要求,固然可耻。但是在各国方面,要把这个理由来拒绝中国,难道公理战胜强权的解说,就是按国力强弱分配权利吗?”
提案被拒,中国代表的唯一希望就是解决山东问题,大部分中国人也退而求其次,将注意力转到山东。
27日开始,由美、英、法、意和日本代表组成的所谓“五人会议”讨论德属殖民地问题,中国代表被列席参加。在此后连续几天的会上,中日两国代表就山东问题展开了激烈的争辩。日方声称胶州湾租借地以及铁路并德国人在山东的所有他种权利,均应无条件让与日本。中国列席代表从山东的历史、地理以及文化讲起,说明青岛完全是中国的领土,不容有丝毫的损失。胶州湾租借地、胶济铁路及其他一些权利,应直接交还中国。日本代表强词夺理,说胶州湾已经在事实上成为日本的领属,中日两国之间已有关于胶州湾之约,关于胶济铁路也有成约,等等。中方代表据理力争,说中日间的密约皆是中国被迫而订,而且是一种临时办法,应该由和会作最后的审查。
《中国现代作家浪漫的一代》(王志宏等译),2005年。北京市:新星出版社,ISBN:780148858X
《上海摩登一种新都市文化在中国 1930-1945(增订版)》,2006年。香港:牛津出版社。ISBN: 0195964918
《世纪末呓语》,2001年。香港:牛津大学出版社。ISBN:0195933656
《世故与天真》(舒非编),2002年。香港:三联书店(香港)有限公司。ISBN:962042171X
《音乐的往事追忆》,2002年。台北市:一方出版有限公司。ISBN:9868028493
《范柳原忏情录》,1998年。台北:麦田出版股份有限公司。ISBN:9577086063
《东方猎手》,2001年。台北:麦田出版。ISBN:9574693767。
《铁屋中的呐喊:鲁迅研究》,1995年。台北:风云时代出版股份有限公司。ISBN:9576456002,香港:三联书版社ISBN:9620408810
《徘徊在现代和後现代之间》,李欧梵口述,陈建华访录,ISBN:9570910380
《过平常日子》(李欧梵、李子玉著),2002年。香港:天地书有限公司。ISBN:9629937751。
《寻回香港文化》,2002年。香港:牛津大学出版社。ISBN:0195957121
《交响:音乐札记》,2006年。香港:牛津大学出版社。ISBN:9780195488906。
《现代性的追求:李欧梵文化评论精选集》,1996年。台北:麦田出版股份有限公司。ISBN:9577083692
《恋恋浮城》(李欧梵、李玉莹著),2007年。香港:天窗出版社。ISBN:9789889929381
《苍凉与世故:张爱玲的启示》,2006年。香港:牛津大学出版社。ISBN:9780195964950
《我的哈佛岁月》,2005年。香港:牛津大学出版社。ISBN:0195974999
《浪漫与偏见:李欧梵自选集》,2005年。香港:天地书有限公司。ISBN:988211153X
《西潮的彼岸》,1981年(第八版)。台北:时报文化出版公司。
《音乐的遐思》,2005年。星加坡:八方文化创作室。(香港管弦乐团奏出)
《一起看海的日子》(李欧梵、李玉莹著),2005年。渖阳:辽宁教育出版社。ISBN:9787538275735
《清水湾畔的臆语》,2004年。牛津大学出版社,ISBN:0195974905
《都市漫游者:文化观察》,2002年。香港:牛津大学出版社。ISBN:019595713X
《又一城狂想曲》,2006年。香港:牛津大学出版社。ISBN:9780195483697
《未完成的现代性》,李欧梵讲演;季进编 ,2005年。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ISBN:730108157X
《睇色,戒——文学.**.历史》,2008年。香港:牛津大学出版社。ISBN: 9780195498684
《自己的空间:我的观影自传》,2007年。INK印刻出版有限公司,ISBN:9866873285
《音乐札记》,2008年。香港:牛津大学出版社。ISBN:9780195499995 The Romantic generation of modern Chinese writers. Cambridge, Mass. :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73. ISBN: 0674779304
Voices from the iron house: A study of Lu Xun . Bloomington: Indiana University Press, 1987. ISBN:0253362636
Shanghai Modern: The Flowering of a New Urban Culture in China, 1930-1945.1999,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ISBN:978-0 674805518
City between worlds: my Hong Kong. Cambridge, Mass. :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2008 ISBN: 978-0-674-02701-5
An Intellectual history of modern China, Merle Goldman and Leo Ou-fan Lee, Ed,Cambridge :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2. ISBN: 0521801206
Land without ghosts : Chinese impressions of America from the mid-nineteenth century to the present. translated and edited by R. David Arkush and Leo O. Lee. Berkeley :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89. ISBN: 0520052566
The lyrical and the epic : studies of modern Chinese literature. Author: Jaroslav Prusek ; edited by Leo Ou-fan Lee. Bloomington, Ind. : Indiana University Press, 1980. ISBN: 0253102839
The Appropriation of Cultural Capital: China's May Fourth Project. Milena Dolezelova-Velingerova, Oldrich Kral, and Graham Sanders Ed, Harvard University Asia Center, 2002. ISBN: 9 78-0674007864 李欧梵:作为狐狸的一生
文/孤云
作为“他者”的李欧梵
读书如坐地铁,到达终点之前必要一站一站地经过。李欧梵对我而言,也是一个站点。一度迷恋李欧梵,未曾谋面的老友绿茶寄来小说《范柳原忏情录》。在老家书房那硬木沙发上,曾为这本小书的文字倾心不已。如今在千里以外的寓所遥想那段可以静心读书的岁月,竟恍如隔世。虽然那不过是2001年的事。
后来,只要见到李欧梵的书便会不由分说地买下,包括《铁屋中的呐喊》、《狐狸洞呓语》、《东方猎手》、《上海摩登》等等,学术论文、文化随笔、小说无所不包。那本《狐狸洞呓语》还多买了好几本送人。其中有一本送给了一位素不相识的杭州少女,她在网上留言寻找此书,便要了地址给她寄了去。她回赠了一套黄磊的正版CD。来回通过几次电邮,便各自混迹于茫茫“网海”。
这也算是与李欧梵老先生的一段书缘吧。于今想来,却有点儿莫名其妙的。到底自己喜欢这老头儿什么?其实,买的他的第一本书是《现代性的追求》,这才代表他的正业现代文学研究。也许是因着张爱玲的《倾城之恋》才慕名拜读《范柳原忏情录》这本续貂之作?找出当时读书札记,却只得一句评语:TMD,说多文学就多文学!《范柳原忏情录》写得再好,与他自嘲为票房毒药的第二本小说《东方猎手》一样,不过都是他的“玩物”而已。可见,从一开始自己就没有正儿八经了解过李欧梵。
想来许多人也是如此。李欧梵得以确立其学术地位以及在美国大学里安身立命的现代文学研究,除非专业人士,想必许多读者都兴趣不大。他那本研究鲁迅的大著《铁屋中的呐喊》,有几人认真读过?而他的文化随笔倒是在内地大行其道,出了一本又一本。他自己也是一点儿都没有哈佛大学资深教授的派头,一会儿出书(《过平常日子》)大曝个人隐私,一会儿对话无厘头影星周星驰,乃至被称为“小资偶像”、“时髦教授”。即便是这本新书《我的哈佛岁月》,一开章就摆开要学《哈佛女孩刘亦婷》写畅销书架势,让人苦笑不已。
之所以花了那么多笔墨来描述作为“他者”的李欧梵,无外想说明其人其文某种程度上被“简单化”了。如今,藉由《我的哈佛岁月》这本自传,他那些让人眼花缭乱的作品便有明晰脉络可寻,进而对他的学术生命及个人旨趣当有比较完整的认识。
“狐狸教授”
《我的哈佛岁月》书分两部分,一谈其哈佛八年求学经历,二述哈佛十年教学经历。此外尚有“附录”凑数,吹捧有之,可不必读。特别是他夫人的回忆文字,浓情腻歪,更可不读。
作为学者的一生,研究成果才是生命之花,灿烂无比,而人生经历或如缓流之江水,表面平静、方向明确,偶有暗流潜底、激荡不已。李欧梵从赴美求学至哈佛退休(2004年)的大半生历程,大抵也是如此。他出生于1939年,1961年毕业于台湾大学外文系,随后赴美,先是在芝加哥大学学了一年国际关系学,而后转学哈佛在专攻中国近代思想史与中国现代文学,1970年获博士学位。1969年始,李欧梵先后就教于达特茅斯学院、香港中文大学、普林斯顿大学、印第安那大学、芝加哥大学、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最后一站是哈佛大学,历时三十余年。看似平淡无奇,却又十分精彩。
或曰性格决定命运,这话用在李欧梵身上再恰当不过。李欧梵十分服膺英国思想家以赛亚·伯林的刺猬与狐狸之说。按之以赛亚·伯林原著,意思是:
“一边的人凡事归系于单一的中心识见、一个多多少少连贯密合成条理明备的体系,而本此识见或体系,行其理解、思考、感觉;他们将一切归纳于某个单一、普遍、具有统摄组织作用的原则,他们的人、他们的言论,必惟本此原则,才有意义。另一边的人追逐许多目的,而诸目的往往互无关连、甚至经常彼此矛盾,纵使有所联系,亦属于由某心理或生理原因而做的‘事实’层面的联系,非关道德或美学原则;他们的生活、行动与观念是离心、而不是向心式的;他们的思想或零散、或漫射,在许多层次上运动,捕取百种千般经验与对象的实相与本质,而未有意或无意把这些实相与本质融入或排斥于某个始终不变、无所不包,有时自相矛盾又不完全、有时则狂热的一元内在识见。前一种思想人格与艺术人格属于刺猬,后一种属于狐狸。”(以赛亚·伯林,《俄国思想家》P26,译林出版社2001)
狐狸狡猾多变,刺猬专一精深。李欧梵常以“狐狸”自喻,所以在学术上每每“喜新厌旧”、“东摸西碰”。
实际上,应该是先有李欧梵性格上的“狐狸”式之多变,才有其学术上的“狐狸”式之研究。李欧梵大半生经历与治学与此休戚相关。从本书“序曲”一节便可看到,李欧梵大学毕业之时,决定他前往美国留学的原因并非有明确目的,而是“当时到美国读书是一种风气”,以至于到美国后究竟该学什么,他自己都迷惘不已。于是,也才有先到芝大读国际关系学,尔后抱着“得过且过”的心态转哈佛大学学历史,再转而随史华慈教授攻读中国近代思想史,最后的博士论文(《中国现代作家浪漫的一代》)却又兼顾思想史与文学的这么一连串“变数”。
把握此一关键,于李欧梵的求学、教学、治学等等一系列问题,便可了然于胸、无所滞碍。就连他在学生时代,为什么会上午到一图书馆,下午到另一图书馆,晚上再换一图书馆这样的小细节,都可以此观之。而他为什么前前后后就教的大学达七家以上,也不难理解了。
李欧梵的哈佛求学生涯,一言以蔽之,可以用费正清教授对他的称呼——freespirit(放荡不羁者)来形容。这指的是他在为学上的自由心态。所以,在博士资格口试的时候,费正清狠狠地给了他一个“下马威”,破天荒地考他历史的具体日期这一类细节问题——据说,这是从来没有过的。把他考得个丢盔弃甲,斗志全失。不过,费正清还是让他通过口试,并反过来安慰他“男人考博士口试,就像女人生孩子一样”,生前有阵痛,痛完了生下来就好了云云。
让人艳羡不已的是,伴随李欧梵整个求学生涯的,是一位又一位的大师、名家。从就读于台大时的英美文学著名学者夏济安,到进哈佛后的费正清、史华慈、杨联升,乃至对他产生实质影响的普实克教授(该书附录有专文介绍)等等,大多是一代学术巨擘。这在一般人眼里,恐怕是想也不敢想象的。不过,所谓名师出高徒,李欧梵却似乎并未追从上述诸大师的脚步,却拐到另一条路上去了。
至于李欧梵的教学生涯,该书亦有详细介绍。当年他从事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与教学的时候,美国这方面的专家屈指可数。但总体来讲,在具体教学上,李欧梵并非十分出色。特别是教本科生班,自己也承认失败。惟有五六人的小班,他得以因材施教(又是“狐狸式”的教法),故有“狐狸教授”美名。
《我的哈佛岁月》一书正解如上。不过,李欧梵似乎有心想写成一本畅销读物,所以书中还费了些篇章来介绍哈佛的典礼仪式、院系实力以及申请哈佛的十大“秘诀”。有兴趣者可直接翻到该书后半部分。凭李欧梵混迹哈佛近二十载,既当过学生又当过老师,这等事情由他来做当然比“哈佛女孩”权威多了,也算为挖空心思求上进的内地子女做一件功德无量的好事。
二流学者与一流作家
学者王德威赞誉李欧梵“但开风气不为师”、“处处用功,而又无所计较”。这话的确精当,与李欧梵自承为“狐狸型”学者可谓款曲暗通,遥相呼应。在治学上,李欧梵多方出击,频频得胜。李欧梵的著作更是纷芜庞杂,极尽“狐狸”之所能。
他的老本行现代文学研究自不必说,一本《铁屋里的呐喊》就把鲁迅打回“人形”。在文化研究上面,一本《上海摩登——一种新都市文化在中国》集现代都市文学、报纸期刊等诸多文化要素研究于一体,奠定其内地文化研究先锋的地位——虽然有人说毛尖女士译得不好,并挑出毛病不下五十处。但至少在我当年读来,依旧让人心潮澎湃,茅塞顿开。特别是将《子夜》里的小资成分“揭发”出来,以及把张爱玲定位为现代文学史上都市文学的终结者,让人为之耳目一新。
此外,李欧梵当年赴美求学时多有寂寞,便以看**、听音乐打发时间,由此竟也闯出一条新路,从而对**工业特别是香港通俗**有独树一帜的研究。还有,他对上至琼瑶下至王文华等通俗小说也有高见。甚至于日本动漫《风之谷》,他竟用来作为教授卡夫卡的“道具”。可谓大俗大雅,雅俗共赏。凡此种种,可以参见他的新著《清水湾畔的臆语》。
在某种意义上,李欧梵并非甘于固守书斋学院的传统知识分子,他表现得更像是一位公共知识分子。现代性理论是他的“手术刀”(当然不止于这一把,“狐狸型”学者的一大特征就是理论之“刀”又多又快),中国现代文学是他的老本,文化研究是他的“新欢”,通俗文化是他的“业余爱好”。对此,俨然已是老“狐狸”的他,当然深自明了。
如果对李欧梵这大半辈子作反思的话,径直可以参见《我的哈佛岁月》“结语”一节。我对此节几乎全部赞同,除了有人说他是“二流学者”,而他却变本加厉地自嘲为“二流学者、三流作家”这一点有不同看法之外。我的意思是,我只同意前半句,不同意后半句。就目前来看,如果将李欧梵与他的业师们比起来,“二流学者”他是当定了(这就是吃了“狐狸”的亏)。然而,就写作水准与写作数量来说,李欧梵不遑多让,绝对可以算得上是一流作家,包括他的情书在内。
关于“2024管综难吗”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本文来自作者[liuzea]投稿,不代表六泽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liuzea.cn/zlan/202508-15998.html
评论列表(3条)
我是六泽号的签约作者“liuzea”
本文概览:网上有关“2024管综难吗”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2024管综难吗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2024年的管理类...
文章不错《2024管综难吗》内容很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