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有关“晚清时期的文学改良运动有哪些”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晚清时期的文学改良运动有哪些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晚清时期的文学改良运动有:
1、诗界革命:黄遵宪(反对拟古复古、提倡"我手写我口")
2、小说界革命:梁启超(重视小说的社会地位和社会作用《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3、文界革命:梁启超("报章体")
4、白话文运动:裘廷梁
中国的白话文是什么时候出现的?
言文分离的影响:为幅员辽阔,方音杂多的汉语提供了形成统一而且相对稳定的书写体系的可行性。
言文分离含义:是晚清时期文化运动提出的一个概念,是为了提倡使用白话文口号而提出的,其意思是语言和文字不一致。通俗点说就是说口头上的和写成书面的不一样。
1917年的新文化运动,白话文运动被推到极至。当年1月,胡适在《新青年》发表《文学改良刍议》,认为"白话文学之为中国文学之正宗",主张废弃文言文,使用白话文,提出写文章应通顺流畅,不用典故,不用套语,不讲对仗,不避俗话,讲究文法,不摹仿古人,言之有物。
陈独秀也于2月发表《文学革命论》,用"三大主义"来呼应胡适的"八条主张"。这一前一后,可以说是真正拉开了这场轰轰烈烈的文体革命的帷幕。
1918年《新青年》内所有文章改用白话文,《新潮》、《星期评论》等各类白话杂志也紧随其后,如雨后春笋纷纷出版,白话文蔚然成风。1920年9月,教育部令国民学校一二年的国文,从本年秋季起,一律改用国语。至此,白话文取得了官方认可的合法地位。
中国的白话文是从清末出现的。
清末开始的文体改革可以分为“新文体”、“白话文”和“大众语”三个阶段。清末的“新文体”是夹用口语的“通俗文言文”。“五四”时期的“白话文”象小脚放大的“语录体”。三十年代的“大众语”提倡彻底的口语化,文体改革趋于成熟。
汉语主要白话文主要有四种,他们分别是官话白话文(京白)、吴语白话文(苏白,如右图)、粤语白话文(广白)以及韵白。除了以下四种,还有很多白话。未能识别属于何种方言大类的,统称为“土白”。我们生活中所常说的白话文,是指官话白话文。
扩展资料
白话文的特点:
白话文,浅显通俗,在语言上,生动、泼辣、粗犷、生活气息浓厚,富有表现力。综观“五四”白话文运动,它广泛吸收了西方的词汇资源、语法结构,在语言、文字、思想等多层面展开。
这场运动不只是“语言内部的自足变革”,它同整个思维观念的革新及国家现代化运动紧密联系。“白话”与“文言”的较量,很大层面上也是两种不同价值体系与社会意识形态的撞击。
百度百科-白话文
关于“晚清时期的文学改良运动有哪些”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本文来自作者[liuzea]投稿,不代表六泽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liuzea.cn/kpjh/202507-9336.html
评论列表(3条)
我是六泽号的签约作者“liuzea”
本文概览:网上有关“晚清时期的文学改良运动有哪些”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晚清时期的文学改良运动有哪些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
文章不错《晚清时期的文学改良运动有哪些》内容很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