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有关“河南省光伏材料重点实验室的研究方向”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河南省光伏材料重点实验室的研究方向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一:多晶硅提纯技术的研究
物理法提纯多晶硅技术的研究包含2个课题:(1)电子束熔融法多晶硅提纯技术研究;(2)区域熔化多晶硅提纯技术研究。
电弧炉电子束熔融法实施方案是:先利用高真空电弧炉反复烧结使得多晶硅的纯度达到5N以上,在电子束熔融的最后阶段,在保护气体中加入含氧、含氢和含氯气体,它们和B杂质发生反应,形成可挥发物质,达到去除杂质的目的;将初步提纯的材料在区熔单晶炉中进一步提纯到太阳能级以上。
电弧炉电子束熔融法的技术关键在于熔融多晶硅在真空中定向凝固,使得杂质在表面挥发,其主要的问题是如何将熔体内的杂质传输到熔体表面,以致它们能从表面挥发。当熔体体积较大时,内部的杂质往往不能及时传输到表面。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可以利用快速抽出保护气,使得气相中的杂质浓度始终很低,促使熔体中的杂质尽快挥发;另一个问题是与坩埚直接接触的多晶硅熔化不充分,也不利于杂质向液相、汽相的转移。这个问题可以利用电磁等离子法,使得熔体和坩锅壁四周不直接接触,从而增加熔体的表面积,导致熔体中杂质的尽快挥发。由于B元素的饱和蒸汽压(10-4Pa)远小于Si的饱和蒸汽压(10-1Pa),所以不能用这种方法去除B杂质,这需要在提纯的最后阶段对熔体吹气来增加B的饱和蒸汽压。
区熔法显著的特点是不用坩埚盛装熔融硅,而是在高频电磁场作用下依靠硅的表面张力和电磁力支撑局部熔化的硅液。因此,区熔法又称为悬浮区熔法。区熔提纯的原理是:根据熔化的晶体在再结晶过程中因杂质在固相和液相中的浓度不同而达到去除多晶硅中含有的碳、磷等杂质。区域熔化提纯法的最大优点是其能源消耗比传统方法减少60%以上。目前,区域熔化提纯法是最有可能取代传统工艺的太阳能级多晶硅材料的生产方法。REC公司已在2006年新工厂中开始使用了区域熔化提纯法。
本研究方向的目标:是开发出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物理法太阳能级多晶硅提纯技术并使之产业化,减少多晶硅提纯过程中的环境污染与能耗,降低光伏发电的成本。
三年内获得科研项目3-5项,申请国家专利2-3项,发表国家核心期刊以上研究论文3-5篇,培养博士和硕士研究生6人。
二:硅薄膜太阳能电池材料的研究
硅薄膜太阳能电池材料的研究内容包括:1、非晶硅薄膜的研究;2、多晶硅薄膜材料的研究。
目前,在太阳能电池材料中应用最多的是单晶硅和多晶硅,但由于晶体硅的生长工艺的复杂性和对硅材料的浪费使其成本居高不下。因此,薄膜硅太阳能电池被认为是大幅度降低成本的根本出路,是今后硅太阳能电池研究的热点和主流方向,将在太阳能电池市场上占据主导地位,硅基薄膜太阳能电池的材料主要有非晶硅薄膜和微晶硅薄膜。
1、非晶硅薄膜的研究
非晶硅薄膜太阳能电池具有光吸收系数大,薄膜所需厚度相对其他材料要小得多;制作工艺简单,能耗少,可实现大面积连续化生产;可用玻璃或不锈钢等材料作衬底,容易降低成本;可做成叠层结构,提高效率等优点。但是,非晶硅薄膜太阳能电池也存在Staebler-Wronsk效应、沉积速率低、在薄膜沉积过程中存在大量的杂质,影响薄膜的质量和电池的稳定性等主要问题。针对上述问题,实验室计划深入探索玻璃基上ZnO薄膜的溅射或PECVD生长工艺,以期获得晶粒尺寸可控、光电性能优越的高质量ZnO多晶薄膜,研究元素掺杂对ZnO薄膜折射系数的改变以及对导电性、透光性和减反射性的影响;进一步完善硅薄膜的PECVD生产工艺,对温度(T)、压力(P)、频率(f)、电压(V)、化学源(S)等参数进行优化,减少电子或空穴陷阱浓度,减少电子-空穴复合中心和复合几率,进一步提高电池转换效率;研究ZnO薄膜表面的处理工艺和缓冲层设计,降低电池光致衰减效应;改善制备工艺,提高大面积非晶硅薄膜的稳定性。
2、微晶硅薄膜的研究
非晶硅薄膜太阳能电池效率的光致不稳定性是由材料微结构的亚稳态属性决定的,因此S-W效应不易完全消除。近年来又出现了多(微)晶硅薄膜电池,用多晶硅薄膜代替非晶硅薄膜作电池的有源层,在长期光照下没有明显的衰退现象。它是将多晶硅薄膜生长在低成本的基底材料上,用较薄的晶体硅层作为电池的激活层,不仅能保持晶体硅电池的高性能和稳定性,还可避免S-W效应,有效降低电池的成本。
目前,多晶硅电池中的关键问题是材料本身的光电性能较差、沉积速率较低。因此,实验室在这方面的研究重点主要集中在提高薄膜的沉积速率,完善高速优质多晶硅薄膜沉积相图的数据;研究沉积气压和流量对薄膜光电特性的影响和微结构、光电性质与稳定性的关系,优化成膜工艺,获得光电性能稳定的器件质量及多晶硅薄膜。如何制备缺陷密度很低的本征层,以及在比较低的工艺度下制备非晶硅含量很低的微晶硅薄膜,是进一步提高微晶硅太阳能电池转换效率的研究关键。
研究目标:在非晶硅、微晶硅薄膜材料的研究中,拓宽光吸收区和增加光吸收系数,提高光电转换效率,优化成膜工艺,以制备性能稳定、价格低廉的硅基太阳能电池。
三年内获得各种科研项目3-5项,申请国家专利2-3项,发表国家核心期刊以上研究论文8篇以上,培养博士和硕士研究生9人。
三:非硅基太阳能光伏材料与技术研究。
非硅基薄膜太阳能电池的研究内容包括:1、染料敏化纳米晶太阳能电池;2、有机-无机复合薄膜太阳能电池;3、CIS薄膜太阳电池的研究。
1、染料敏化纳米晶太阳能电池
目前,围绕染料敏化纳米晶太阳能电池存在两大主要难题,即液态电池的稳定性和固态电池的光电转换效率改善问题。实验室拟开展染料敏化剂、固态电解质、新型电极材料的研究。在染料敏化剂方面主要探寻新型有机染料替换常用的Ru络合物敏化剂,合成TiO2与其他无机半导体化合物的复合材料,实现无机复合材料敏化,对TiO2的离子位掺杂有效改变其能带结构,用金属或非金属进行单、双掺杂进行掺杂敏化。在固态电解质研究方面利用碳纳米管所特有的导电性和物质储藏功能,在碳纳米管中填充对于提高电池性能具有重要作用的Li盐和CuI等,对填充碳纳米管的外壁进行高分子接枝修饰,改善它与基体的相容性,将接枝复合碳纳米管进一步与基体高分子进行复合构成固态电解质层。在新型电极材料研究方面以功能性染料敏化纳米TiO2多孔膜,以共轭聚合物为空穴传输介质,改善聚合物与染料表面的相容性,增强界面电荷注入和传输速率,在导电玻璃与多孔TiO2界面引入致密的阻挡层,降低背电子传输几率,研究聚合物成膜工艺,提高其在染料敏化TiO2孔穴中的填充效率。通过水热法、电化学法等合成纳米管、核壳结构纳米颗粒等TiO2纳米结构,提高电池的转换效率。探索非TiO2的无机纳米电极材料,如ZnO,BaSnO3,Zn2SnO4等。
2、有机-无机复合薄膜太阳能电池
20世纪80年代发展起来的有机-无机复合半导体材料通过结构复合、功能复合而兼具了有机材料的设计多样性、柔性、易加工性和无机材料的高载流子迁移率、高稳定性两者的优点,并往往产生协同优化效应,是一类含有两种及两种以上有机和无机组份并具有半导体性质的新型复合功能材料,成为未来能源发展的关键材料之一。
有机-无机复合太阳能电池有简单的结构,一般是在透明导电玻璃上采用简单的旋涂工艺或真空蒸发技术制作有机层和无机层,制成体异质结结构,然后真空蒸发铝电极。有机层的主要作用是实现宽光谱高效率的光吸收,而无机半导体材料的作用在于实现电荷分离、提高输运性能。这样从原理上避免了必须使用窄带隙半导体材料才能实现宽光谱吸收的限制,而可以使用具有光、热、化学稳定性的宽禁带半导体材料,这一方面可解决窄带隙半导体材料中普遍存在的光腐蚀、光致衰退等问题,另一方面可使用低成本、环境友好的ZnO,TiO2等宽禁带半导体材料,减少生产过程中废弃物造成的环境污染。但是有机半导体载流子迁移率较低,稳定性差,有机-无机复合半导体材料结构稳定性较差,导致电池性能工艺重复性较差。
实验室将重点研究有机-无机复合半导体材料在光、热等外场作用下结构的演化与控制以及稳定化途径,高载流子迁移率的有机-无机复合半导体材料,有机-无机复合半导体材料结构与载流子长程输运性能的关系以及高载流子迁移率的实现途径,合成各种新的有机小分子,筛选量子产率较高的有机分子作为吸光层,对由有机半导体材料和无机半导体材料组成的各种体系进行系统研究。
3、CIS薄膜的研究
CIS薄膜太阳能电池是由铜、铟、硒等金属元素组成的直接带隙化合物半导体材料,其对可见光的吸收系数是所有薄膜电池材料(a-Si、CdTe等)中最高的,而原材料的消耗却远低于传统晶体硅太阳电池,具有广泛的发展前景。CIS太阳电池有三大突出的特点:①转换效率高,CIS是高效薄膜太阳电池的最有前途的光伏材料。② 制造成本低:吸收层薄膜CuInSe2是一种直接带隙材料,光吸收率高达105量级,最适于太阳电池薄膜化,电池厚度可以做到2~3μm,降低了昂贵的材料消耗。其成本是晶体硅太阳电池的1/2~1/3。③电池性能稳定,利用实验室的薄膜生长系统正在开展薄膜太阳能电池的研发,通过更改CIS薄膜太阳电池的窗口材料,来进一步提高转换效率。目前采用ZnO薄膜作为窗口材料,使转化效率从6.5%提高到9.5%。
研究目标:提高CIS薄膜太阳电池的转化效率,完善制备工艺,为产业化奠定基础。继续改进燃料敏化太阳能电池各个组元的性能,不断提高电池的光电转化效率。研究开发有机-无机复合半导体材料为基础的薄膜太阳能电池,提高其结构稳定性和光电转换效率,降低材料的生产成本。
三年内获得各种科研项目2-3项,申请国家专利3项,发表国家核心期刊以上研究论文10篇以上,培养博士和硕士研究生12人。
组建光伏材料省级重点实验室的总体目标是针对开发“光伏材料与技术”这一行业发展中的重大技术问题进行攻关,持续不断地创造新成果,开发新技术,并进行工程化研究,为产业化提供成熟、配套的技术、工艺、装备和新产品;实行开放服务,接受行业或部门以及企业、科研机构等单位委托的工程技术研究、设计、实验和成套技术服务,并为其成果推广提供咨询;培养、聚集相关专业的高层次的工程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为本省行业、企业提供工程技术人才培训;开展多种形式的国际、国内科技合作与交流,开展相关的标准制定工作和行业信息服务,促进行业、领域的技术发展。
材料科学与工程系,办学历史悠久、科研底蕴丰厚。开设高分子材料与工程、无机非金属材料两个本科专业,拥有材料学、材料加工工程、材料物理与化学三个硕士学位授权学科和材料学一个博士授权学科,是纤维新材料与现代纺织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的主要支撑学科之一,有两个山东省重点实验室、一个青岛市重点实验室、两个山东省工程技术中心、一个青岛市行业技术中心。
该系拥有一支学术水平高、业务能力强的师资队伍,行政在册教职工25人,其中教授5人、副教授(含相当职称)9人、博士生导师4人、硕士生导师10人,90%以上具有博士和硕士学位(其中博士6人、在读博士4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人、享受国务院政府津贴2人、山东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2人、国家级百千万人才1人。其中有多人曾在美国、德国、日本、韩国、香港等国家和地区工作、学习过,与多所国内外著名大学有广泛的学术交流。
该系先后承担国家杰出青年基金、973前期、863、国家攻关等近十项国家重大研究计划和一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还有山东省和青岛市科技发展计划等研究课题。在国外高水平学报和国内核心刊物上发表研究论文200余篇,其中被SCI和EI 收录50余篇次。科研成果应用于生产后产生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研究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山东省科技进步一、二等奖、山东省教育厅优秀理论成果一等奖等国家、省、市奖励20余项。
学院和专业内拥有齐全的可以用于培养本专业本科、硕士、博士生的大型仪器设备,如研究级高级偏光显微镜(日本尼康,带精密热台)、美国PE公司差示扫描量热计、美国进口傅利叶转换红外光谱仪、动态光散射、高压液相色谱、动态接触角测定仪、VP0分子量测定仪、膜渗透分子量测定仪、密度梯度仪,用于高分子加工的螺杆挤出机、湿法纺丝机(腈纶/粘胶)等。
本专业开设的主要课程包括:有机化学、物理化学、高分子化学、高分子物理、聚合物加工原理、聚合物加工工艺、聚合物研究方法、前沿材料概论、纳米新技术、计算机原理及市场营销等。本专业培养牢固掌握高分子材料的合成、改性和加工成型等科学知识,能从事塑料、橡胶、纤维、复合材料等的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工艺设计、生产与管理、市场营销等工作的高级技术人才。
系主任:唐建国 副主任:马艳玲 轻化工程专业本科始建于1979年,1998年获批纺织化学及染整工程硕士学位点,2003年与高分子材料专业合作获批材料学博士学位点。经过20多年的发展,该专业已为国家培养了1000余名生,轻化工程专业每年招收90名左右本科生,15名左右硕士生,4名左右博士生,在校生400名左右。 轻化工程学科为青岛大学重点学科,为山东省功能纤维及纺织品工程重点实验室、青岛市纤维及纺织品工程重点实验室的三个研究方向之一。轻化工程系拥有轻化工教研室、实验室、青岛大学染整新技术研究所和青岛大学-兰雁集团研究中心。轻化工程学科在国内同类学科中具有明显的优势和特色。功能助剂及功能纺织品研究方向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轻化工工艺及理论研究方面在国内处于明显的优势地位。 经过20多年的发展,逐渐形成了一支以中青年学术骨干、学科带头人为首的梯队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目前有教学科研人员17人,其中正、副教授共8人,讲师(实验师)8人;具有博士学位3人,在读博士3人,硕士学位7人。有2名山东省中青年学术骨干、学科带头人,1名教育部轻化工程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1名纺织教育委员会委员,5名研究生导师,2名博士生导师。近几年承担国家、省市科研课题及企业合作横向课题30余项,其中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教育部项目1项,国家“863”高技术发展项目1项。近几年争取到科研经费500多万元。在各级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300余篇,获山东省科技进步二、三等奖6项;青岛市科技进步二、三等奖4项。 学科注重同国内外相关大学和研究单位的联系与合作,教师多次赴国外合作研究,多次邀请国内外教授来青大讲学,有三位国内外大学教授被聘为本学科客座教授。 本专业开设的主要课程包括:无机及分析化学、有机化学、 物理化学、化工原理、生物化学、高分子化学及物理、纤维化学、染料化学、染整工艺原理、轻化工助剂、颜色光学、功能整理、造纸原理与工艺、制革原理与工艺、专业英语等课程。经过四年的学习,培养适合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具有交际与沟通能力,创新、创业和实践能力以及作为合格专业领导者;德、智、体全面发展的,能在染整工程、皮革工程、制浆、造纸工程等轻化工领域以从事工业生产、工艺设计、科学研究、技术管理和新产品开发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系主任:朱 平(兼) 副主任:柳荣展 化学工程系现拥有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该专业又包括化学工艺、精细化工及制药工程三个方向,前身为1992年成立的青岛大学精细化工专业和1993年成立的化学制药专业,拥有硕士授予权的。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已经培养本专科学生550余人,在培养本科生300余人,硕士研究生10人。 化学工程系特别重视师资队伍建设,经过十余年的引进与培养,全系已拥有16名平均年龄不到34岁的中青年教师,形成了一只学历层次高,年富力强、富有活力和创造力的专业师资队伍,其中正、副教授共8人;博士5名,在读博士4名。年轻并具有高层次学历的教师队伍为化工系的办学与近一步的发展提供了有力保证。 化学工程系十分重视教学质量的提高,在传授学生理论基础知识的同时,特别注重对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并取得了良好效果,深受社会好评。教师工作责任心强、教学效果好,教师多人次被评为校、院两级优秀教师。 化学工程系十分重视科学研究,在承担纵向课题的同时,积极承担横向课题,先后获得省、市科学技术进步奖三项;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其中多篇为SCI、EI所摘录;先后申请国家发明专利3项并获得授权,编写专著一部。 化学工程系正努力建设好现有的硕士点,并积极创造条件,以纺织浆料、生态环保型染料及助剂、天然产物的提取与合成、功能有机化合物等在国内已经取得领先的研究地位为基础,通过加强硕士点的建设,争取在五年内申报成功博士点,省级重点实验室或省级重点学科,为我校办学水平的提高做出应有贡献。 本专业主要课程包括:化工原理、无机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分析化学、化工设备与设计、合成单元反应、化学反应工程、制药工程、精细化学品化学、精细化学品分析、精细化工工程、生物化学、分离工程、计算机应用等。培养具有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所必须的合成、分析、应用等基本理论与技能和化工厂设计与企业管理等方面的知识,能在有机化工产品的合成、分析、应用方面从事科学研究、技术开发、生产管理、产品的市场与营销等方面工作的高级技术人才。
系主任:张晓东(兼) 副主任:王士财 聂兆广 应用化学专业本科始建于1987年,1998年获批应用化学工学硕士学位点。该专业已为国家培养了1200多名本科生,20余名硕士研究生。现应用化学专业每年招收120名左右本科生,20名左右硕士生,在校生达500余人,是化工学院最大的系之一。 应用化学系现有教师10人,其中,3名正教授、3名副教授、5名博士,由于治学严谨、爱生亲教,多人次荣获教学名师或教学优秀奖。应用化学系教师注重教学的同时,积极开展科学研究工作。近几年承担国家、省、市级科研课题10余项,获省级科技进步奖多项,申请国家发明专利1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应用化学学科注重应用,为经济建设服务,在同企业合作和成果产业化方面取得了显著效益,多项产品荣获国家级产品称号,在企业界享有良好声誉。 应用化学是根据化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对人类生产、生活实践中与化学有关的问题进行应用基础理论和方法的研究以及实验开发研究的一门技术科学。应用化学专业的培养目标就是要为国家建设培养具备扎实的化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较强的实验技能,掌握化学在相关领域中应用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在与化学相关的某些领域中从事应用研究、技术开发、教学工作及科技和生产管理的高级科学技术人才。 本专业开设的主要课程包括:无机化学、分析化学、有机化学、 物理化学等四大化学的基础上,还重点开设专业方向素质所需的天然产物化学、绿色化学与绿色设计、天然产物制剂及其应用、海洋化工概论、海洋药物概论、药物经济学与新药研究开发、化工技术经济、精细化工制剂成型技术、高新化工技术、现代仪器分析、专业综合实验等10余门主干专业课程。应化系的专业方向为绿色化学与绿色产品设计、海洋化工与药物合成、现代工业分析与检测技术。21世纪是海洋经济的世纪,是回归自然的世纪。绿色化学一直是应用化学专业传统优势学科,天然色素、天然功能成分提取技术也是该专业的重要科研方向。海洋化工是海洋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山东省是沿海大省,海洋资源丰富,围绕海洋的产业兴隆,人才需求旺盛。应化系是海洋化工、天然产物及药物产业高级技术人才的摇篮。
系主任:李 群 副主任:王 萍 青岛大学化工学院化学系正式成立于2002年,其前身是创建于1985年的青岛大学化学系。建系已20年来,经过全体教职员工的艰苦努力,为祖国培养了大批人才,取得了丰硕的科研成果。现已形成一个学科分布合理、富有特色的教学和科研体系,拥有一支高素质的教学和科研队伍,成为我国培养高水平化学教育和科研人才的重要基地。化学系现有应用化学硕士点和分析化学硕士点。现设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物理化学4个教研室,不仅承担全校的四大化学基础课的本科生教学及实验任务,而且承担研究生的教学,同时进行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和教学研究等科研工作。化学系现有教职工13名,其中正、副教授共9人,讲师2名,其中拥有博士学位的4名,硕士学位的3名,在读博士2名。发表SCI论文20余篇,其中有一批高质量的论文在国际著名学术期刊上发表;曾获多项国家级和省部级奖励。目前正在承担的科研项目有10项,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省中青年科学家奖励基金、省教委和企业合作项目等。
化学系专业方向包括天然产物化学、纳米化学,开设的主要课程包括:高等无机化学、分析化学、仪器分析、物理化学、结构化学、有机化学、生物化学。业务培养要求:化学专业学生主要学习现代化学专业及相关学科的基本理论和科学研究的基本训练,为进一步深造打下扎实的基础,毕业生将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具有扎实的化学各基础学科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实验技能;掌握必要的数学、物理基础和某些相关学科的基础知识;具有较熟练地运用机算计的能力和用英语进行书面和口头交流的能力;了解现代化学的发展动态,掌握化学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能力。本专业培养目标:掌握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及基本实验技能,具有在本专业领域跟踪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的能力,能从事该领域的科学研究、技术开发等工作的高素质综合型人才,毕业生主要作为化学及相关学科的研究生的高质量生源,也可在科研机构、大中学校、化工外贸及企事业单位从事科学研究、教学及管理工作。
系主任: 王宗花 副主任:张立新 青岛大学环境科学系成立于1986年,目前有环境科学本科专业,并有环境科学专业硕士学位和环境生态系统复杂性研究方向博士学位的授予权,是山东省“十一五”高教强省行动计划的省级重点学科。现有专职教师26人,其中教授5名、副教授9名,讲师6名,具有博士学位的9名、硕士学位的6名。环境科学系在校本科生320人,研究生60人。二十多年来,为国家输送了大量本科生、研究生等专业人才,为中国环境保护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环境科学系以环境科学基础研究与应用性基础研究为对象,集科研、教学和人才培养于一体,培养环境科学与环境保护领域急需的科研技术与管理人才,并探索与开发研究国家急需的、以中国生态环境问题和区域环境为重点的可持续发展战略与污染防治的理论和方法。在学科上已形成了以环境系统模拟、评价、预测、管理与污染控制相结合的环境科学学科发展体系。主要研究方向包括:环境评价;城市生态规划与管理;水资源与水环境;环境化学;环境经济学;环境模拟与污染控制;废物处置与资源化技术。环境科学系的软硬件设备齐全,具备开展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的良好条件,在国内同行中处于先进水平。
环境科学系开设的主要专业课程是:环境化学、环境规划学、环境管理学、环境经济学、环境生态学、环境生物学、环境微生物学、环境数据处理、环境质量评价学、环境流体力学、环境监测、环境科学中的现 代测量技术、环境工程、化工原理、环境地学、系统分析与仿真、环境水力学、水环境模型、环境信息系统、给水与废水处理原理、大气污染防治原理、大气化学模拟与模式、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理论、环境科学导论、环境系统工程概论与环境材料导论等课程。
在科研方面,环境科学系主要开展水污染治理理论及技术、大气污染与控制工程、环境系统规划与管理、环境地球化学、固体废弃物处置等领域的研究。建系二十多年来,承担并完成了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省部委级研究课题和几十项国内横向合作研究课题。通过不断研究和协作攻关,取得了一大批高水平的科研成果和实用技术。
环境科学系将瞄准国际环境科学的发展前沿和中国环境与发展的实际需要,重点发展六个领域,即环境污染化学、环境评价、环境规划、环境管理、环境污染治理理论与技术、环境生物技术,以培养环境与发展所需的复合型人才为重点,通过不断创新和励精图治,使环境科学系成为我国重要的环境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基地。
系主任:赵全升 环境工程系成立于2006年4月,她是在原环境科学与工程系的基础上,为突出环境工程的特点成立的。环境科学与工程系筹建于1986年,1987年经国家教委批准开始招收环境规划与管理本科专业学生,1994年增设环境监测专业。1998年根据教育部本科专业调整设置的要求,将原专业调整为环境科学专业和环境工程专业。同年开始招收环境工程专科生。经过多年建设和发展,本专业于1999年被评为青岛大学重点学科。2002年开始招生环境工程本科,2005年获得环境工程专业硕士学位授予权,于2006年开始招生。专业教师9人,其中教授、副教授4人,具备博士学位4人,在读博士1人,均为中青年教师。已形成水、大气、固废、环境生物工程等四大专业方向。系教师共承担了包括“863”项目子课题、国家及省基金在内的各级项目12项,其中在研项目6项,科研经费达122万元。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EI、SCI收录14篇,获得国家发明专利一项,获得省、市和校级各级奖励多次。新购图书1000多本(套),新订专业杂志20余种,已建立水污染控制、大气污染控制和环境生物技术三个专业实验室,实验室面积达到260平方米,仪器达55台(套)。环境工程专业努力构建“宽专业、厚基础、强能力、高素质”的人才培养目标,培养具有扎实的基础知识、理论知识,具有较强专业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外向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教学计划注重本科教学内容的基础性、通识性教育,提倡研究式、启发式等教学方法的改革,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因材施教,坚持知识、能力、素质的协调发展。培养的学生能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院所、工业企业从事教学、科学研究、技术开发或技术管理等工作。
系主任:张培玉
关于“河南省光伏材料重点实验室的研究方向”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本文来自作者[liuzea]投稿,不代表六泽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liuzea.cn/kpjh/202507-6866.html
评论列表(3条)
我是六泽号的签约作者“liuzea”
本文概览:网上有关“河南省光伏材料重点实验室的研究方向”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河南省光伏材料重点实验室的研究方向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
文章不错《河南省光伏材料重点实验室的研究方向》内容很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