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酽(关于李酽的简介)

网上有关“李酽(关于李酽的简介)”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李酽(关于李酽的简介)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宣德王与李酽提前并不知道李承鄞查过户部典籍的事,所以,李酽猛地听到小枫让他解释铜矿的来源,便慌了,只能跪倒在陛下面前喊冤,“陛下,臣不知何处得罪了翊王殿下和九公主,平白无故遭此责难,请陛下给臣做主!”

在李酽心中,他是没打算陛下会真的救他的,他只是不知道怎么回答小枫和李承鄞的逼问,惶急之下表白心迹而已。但是事实上,编剧让李酽说出“请陛下给臣做主”这句话,就暗示了下面陛下会开始拉偏架了。

小枫看到李酽都跪倒了,十分得意——事实真相就是事实真相,你是百口莫辩!同时,小枫是在为李承鄞发声帮助自己得意,你别看平时李承鄞老是呵斥自己,关键时刻,他还是会帮我的!

李承鄞看到李酽都慌张到跪地求恳了,也露出了一丝微笑,有点得意起来。你犯了事,求救于陛下,陛下就肯帮你了?挪用铸佛像的铜本身就是大罪,哪怕我不能证明你在铸造假铜钱,你也休想全身而退,我倒要看看,你会得个什么下场。若我能掰断你这根太子最倚重、最信任的臂膀,也叫不虚此行。

因为《东宫》这部剧的结构非常巧妙,基本上重要情节都有对应梗,所以,此时李酽所受到的所有来自李承鄞的针对,都会一一反噬到小枫的身上。李承鄞想要处置李酽,宣德王自然最痛心,恰好对应宣德王给小枫投毒,叫李承鄞痛不欲生的未来。

陛下正式开始拉偏架,他问道,“太子,这件事你怎么看?”陛下开始按照之前的计划行事,他本来就觉得李酽一个人无法应对李承鄞与小枫,所以才把宣德王一同叫来的。

但是,从李承鄞与小枫的角度来看,陛下只是处事公允而已。李酽被针对,陛下当然要问问太子的意见,毕竟,李酽是太子的亲信。

宣德王假意避嫌道,“父皇,儿臣与李酽关系交好,恐有帮亲之嫌,不敢妄议此事。”

宣德王又不知道陛下在拉偏架,他还以为陛下真的在针对他和李酽,虽然宣德王对李酽,就像是李承鄞对小枫,绝对不会弃车保帅,舍他于不顾。但是为了给自己下面帮李酽开脱的话增加可信度,宣德王还是假意说他不敢妄议此事,免得坏了朝廷公平公正的治事秩序。

李酽对宣德王那么情真,他当然也不会舍得宣德王为了救他搭上自己。所以,此时的李酽是真的怕了。他怕自己无法在此事中全身而退,怕他真的会被陛下治罪,连累宣德王。

陛下道,“朕许你说。”

陛下当然知道宣德王为什么要假意避嫌,但是,陛下不会允许宣德王被扳倒,撼动他自己的皇位,于是故意鼓励宣德王,让他为李酽辩解。这本身就暗示了此时的陛下,是偏帮宣德王的。

后来,陛下明明怀疑举子案是太子翻出来针对高相的,但是他还是下令让李承鄞来督办举子案,名义上是要还高相一个清白,实则是把高相的身家性命都送到了一心想害死他的李承鄞手里。反倒是李承鄞,他一心要避嫌,给自己在高相和陛下面前留退路,才跟陛下说,太子妃丢了,他心慌不已,实在无心督办此案,又举荐了刑部尚书宗奂大人查办此案。

宣德王在得到了陛下的命令以后,才说道,“李酽督办万佛寺佛像,事事亲力亲为,虽说不是没有一丝差错,但也是尽心尽力。如今挪用佛像用铜那是大罪,儿臣相信李酽不会做出这种事情!”宣德王转过头,瞧了小枫一眼,接着说道,“现仅凭九公主的一面之词,恐不足为信。”

1.宣德王对陛下表明了他的态度,他不相信李酽犯事,他是要保李酽到底了。在自己的未婚妻与李酽之间,宣德王毫不犹疑地选的了自己的真爱,这和后来的李承鄞在瑟瑟与小枫之间永远选择袒护小枫是一模一样。

2.小枫明明说了,市面上出现假铜钱,她怀疑李酽是把铸造佛像的铜挪用去铸假铜钱了,但是宣德王却一口咬定,李酽只被怀疑挪用佛像用铜,假铜钱一事,李酽一无所知,以斩断挪用佛像用铜与假铜钱之间的联系,尽可能地帮李酽脱罪。

3.宣德王直接点明,小枫口中的证据并不算是真切的证据,只是一面之词罢了,万一小枫是故意构陷李酽的呢?

相对于李酽被小枫一逼问就慌了手脚而言,宣德王是那个更有心机的一个,他可以迅速地发现小枫嘴里证据的漏洞,并袒护李酽。宣德王的智谋是不如陛下,不如李承鄞,但是绝对比小枫强。若是让宣德王独自面对小枫的质问,他绝对可以游刃有余,更何况李承鄞的情绪与智谋会受到小枫的影响,更何况陛下在拉偏架,铜钱案的结局,是注定了的。

小枫当然就认清了自己未婚夫的真面目了,我和你还真不是一路人,李酽的罪是板上钉钉的,你竟然还袒护他!

这也是后来小枫与李承鄞决裂的重要原因,顾剑被李承鄞射杀以后,小枫自认为认清了李承鄞的真面目,他和宣德王、和陛下也没什么两样,故而再也不肯和李承鄞在一处了。

李承鄞听到宣德王不肯承认李酽与铸假铜钱一事有关,完全没有出乎他的意料。这本身就是小枫证据里的漏洞,他在弘文馆的时候就对小枫说过,“你如何证明被挪用的铜是去铸造假铜钱了?”所以,他脸上是一丝起伏都无。

陛下听到宣德王开始袒护李酽,心里开始有了计划。陛下为什么要听宣德王对此事的意见呢?当然是陛下需要知道铜钱案的幕后黑手宣德王的真实意图——如果你肯弃车保帅,在李酽与小枫之间选择小枫,我便只保住你,保住你和小枫的婚事;如果你连李酽也要保下来,我便只能叫小枫吃瘪,彻底洗白李酽,以保住你的太子位了。

陛下也知道,小枫的话里有漏洞,就是哪怕可以证明李酽挪用了铸造佛像的铜,也不代表李酽就把这些铜挪去铸造假铜钱了。陛下如果判李酽的罪,是很有回旋余地的——如果李酽因为挪用佛像用铜而被判罪,在无法证明被挪用的铜是去铸造假铜钱的前提下,也大可判他一个督建佛像不利的轻罪,不至于杀头,更不会牵连太子。

小枫听到宣德王质疑自己证词的真实性,质问太子道,“你什么意思啊?!”小枫是一点儿后路都没在太子面前给自己留,她立刻转过头去,进言道,“陛下,小枫不懂朝堂之事,我也跟别人没有什么仇怨,可是我只是受命于圣上,想要知道事实的真相罢了!”小枫又冷冷地瞧了自己的未婚夫一眼,道,“如果他们不相信,大可以去万佛寺打开佛像看看!”

1.小枫心中是只有对错,不问利弊的。哪怕宣德王是她的未婚夫,她也一点儿面子都没给他留,就是不肯推翻自己之前的证词,和宣德王争到底了。

2.小枫非常聪明,她听出宣德王是在指认她故意构陷李酽的意思以后,忙不迭地用她与朝局无关、与任何人无仇这一客观现实来证明自己没有陷害李酽的动机,小枫说,我只是说出事实的真相而已。

3.小枫强调,她是受命于陛下,陛下让她去查的案,她是名正言顺,当然要把事实真相告诉陛下,她绝对不会偏袒任何人,构陷任何人。

4.小枫甩出了自己最大的证据,你说李酽没有盗用铸造佛像的铜,真的假不了,假的真不了,那我们现在就去万佛寺打开佛像看一看,不就真相大白了吗?

陛下听到小枫进言,当然知道,小枫说的都是真的,当初,他指派小枫参与督查此案,就是看中了小枫心里藏不住事这个品性,他好利用小枫,探知铜钱案真相。但是,探知事实真相只是做出决策的第一步,陛下不会以真相为基准来做决策,而是以利益为基准。所以,他只会在利用完小枫以后,对小枫置之不理,甚至是弃若敝履(陛下后来任由宣德王毒死小枫)。

在小枫忙着撇清嫌疑、表白心迹的时候,宣德王听到了小枫嘴里的关键——她是受命于圣上。在宣德王心里,他并不知道陛下偏袒自己,他的智谋也看不清楚陛下派小枫和李承鄞一起去查案,是为了避免李承鄞趁机构陷自己,所以,宣德王认定了陛下偏心李承鄞。你把小枫指给我作太子妃,又派她去和翊王一起查案,给我挖坑,算什么意思?!

与宣德王相比,李承鄞可就聪明多了,他被宣德王陷害,投入牢狱,又被陛下逼问先太子遇刺之事,以达到把李承鄞赶出京师这个目的,在铁一样的事实真相面前,李承鄞前后一牵连,当然就明白了,其实从他在丹蚩立下军功得胜归朝开始,从铜钱案开始,陛下就一直在偏心宣德王,一直不准他登太子之位。陛下派小枫过来跟我查案,是为了给我使绊子,还惹得小枫受了陛下和我的牵连,被宣德王投毒。所以,李承鄞使出了他对宣德王最大的绝杀——我逼你起兵谋反,宣德王都要弑父篡位了,我看陛下还如何袒护宣德王,保住宣德王。

李酽听到小枫说要打开佛像看一看,当然知道,若打开佛像,这件事就算完了。忙忙地进言道,“陛下,如今佛像已经享有供奉,如果现在打开,只怕惹怒天下信徒,且此举有违佛道,只怕会惹来无妄之灾啊,陛下!”

这一定是宣德王之前给李酽出的主意,他教给李酽这两个拒绝验证佛像真伪的理由。1.豊朝民众尚佛,我们打开已经享有供奉的佛像,只怕会引起民间的非议;2.陛下亦尚佛,陛下您就不怕打开佛像,有违佛道,惹来无妄之灾吗?

小枫气道,“你们造假佛像,难道就不有违佛道吗?!”小枫那么耿直,当然只能指责李酽,你这个造假佛像的人不怕有违佛道,不怕惹来天怒人怨,我这个指证你有罪的人,反而要承担这个罪名吗?!

李酽反驳道,“若打开佛像没有问题,反而惹来天怒人怨,后果由谁来承担?!”这还是宣德王之前教给李酽的话,他咬死了在无法证明佛像有问题之前他有罪这个现实,又借着打开佛像会惹来天怒人怨这一滔天罪过来恐吓小枫,吓退陛下,还是不要打开佛像为好。

这个情节非常有趣,小枫与李酽,实际上只是李承鄞与宣德王的提线木偶,他俩在陛下面前的这一番唇枪舌剑,全部来自他们各自背后提线的人,但是,李承鄞与宣德王,却什么也没说,仍然保留着面子上的和平。

因为在豊朝,李承鄞事实上就只利用过小枫2次,1次铜钱案,1次鸣玉坊的刺杀,所以说,小枫沦为李承鄞的提线木偶,也就只有这2次。相反,由于李承鄞是真心爱慕小枫,他需要把小枫从朝局中摘出去,所以,他无时无刻不是小枫的提线木偶,一举一动,一进一退全部以小枫的利益为先,比如浴佛节事件、绪娘流产事件、绪娘被陷害巫蛊事件。这些,在后来都会一一说到。

陛下陷入了沉思,他当然想要保住宣德王,眼见着李酽只能拿这种诡辩来搪塞小枫的质问,他自然是十分心急的——我该如何让小枫心服口服地放过李酽,放过宣德王呢?若不查佛像,只怕后来高相还会再把这件事掀出来针对宣德王,后患无穷。

小枫一听到李酽质问她如果打开佛像无事,却惹来天怒人怨怎么办,她就愣了。小枫那么耿直,她哪里会宣德王的这些诡辩之术啊?

在小枫暂时无法反驳李酽的时候,李承鄞终于又开始帮小枫说话了,他在一旁冷笑道,“这岂非两难?不破开佛像,又怎么知道它有问题呢?!”李酽听到李承鄞轻描淡写地说出了这番甚至会置他于死地的话,被彻底激怒,他气得嘴都在抖,眼圈儿都红了。

李承鄞讥讽李酽说,你可真会推脱,破开佛像,万一没问题,会惹来天怒人怨,这全是我和小枫的错;若真是有问题,那虽说能证明你有罪,但还是有违佛道,惹来天怒人怨,除了证明你有罪,我和小枫这个指认你的人也逃不了干系,便还是我和小枫的错。你这是把我和小枫扯到你这个罪人的泥潭深渊里,和你同罪,是吧?!

只不过,若我们不破开佛像,也便无法知道佛像有没有问题,你有没有罪了。难道你想凭着你忠王世子的身份,靠着这不可指证的诡辩,为自己脱罪吗?!你不肯让我们继续追查下去,也得看陛下肯不肯,我和小枫肯不肯吧?!

李承鄞说话的时候,宣德王又转过了头,侧耳静听了。李酽是宣德王最爱重的人,李承鄞对着李酽下刀子,他是非得叫李承鄞尝尝这椎心泣血的滋味不可。

小枫一听李承鄞说出这铜钱案陷入了两难境地,聪慧无比的她立刻福至心灵,有了一个两全其美的主意。小枫转过头去进言道,“陛下,不破开佛像也可辨明真假。”

陛下奇道,“你有办法?”

小枫继续说道,“如果佛像是泥塑的,那就和户部所记载的铜的重量不一样。所以,称称不就知道了?”

小枫虽说没有细细地看过户部的记档,但是她也知道,铸造那么多佛像,绝不可能是一日之功,既然事关重大,当然会一笔一笔记得清清楚楚。每一尊佛像到底用了多少铜,是有据可查的。我们何必打开佛像呢?铸造假佛像的人,总不可能分毫不差地用同样重量的泥去替代那一笔一笔记录在案的铜矿数目,我们只要称一称佛像的重量,不就真相大白了?!

李酽听到李承鄞和小枫联起手来针对他,是真的快被逼哭了。李酽只是有勇无谋之辈,他自己应对一个小枫都应对不过来,更何况小枫有李承鄞帮她,更何况陛下还一副一查到底的的姿态——他只怕是在劫难逃了。

小枫才不是傻白甜,她的这个主意,是陛下、李承鄞、宣德王都没想到的主意。陛下听了,立刻答应下来,“好,就这么办吧!以防有人当中做什么手脚,曾献,你带神武军即可封寺。明日由朕,亲临彻查!”

只不过,陛下虽然想不出可以靠称佛像查证户部记档的办法来验证佛像的真伪,但是,他在朝中翻云覆雨、玩弄权术的本事还是比在场诸人都强得多的。陛下为了恐吓宣德王,为了堵住高相再次利用铜钱案针对宣德王的嘴,再次做出一副以雷霆万钧之势秉公处理此事的姿态,但是同时,又故意留下漏洞,让宣德王与李酽全身而退。

李承鄞听了小枫的这个主意,非常得意,我就不信了,宣德王和李酽偷换佛像用铜,还能使得每个细节都和户部记档吻合得上。所以,李承鄞冷冷地瞧了正在冷笑的宣德王一眼,他是真的认定,小枫的这个主意可行。

宣德王为何冷笑呢?他一是为小枫丝毫不顾惜她与自己的婚约而冷笑,下定了要除去小枫的决心;二就是他还没听到陛下要封寺的命令,既然不破开佛像,那怎么着也是有文章可做的。

在把一尊佛像从万佛寺中拖到船上,称过了它的重量以后,曹芨捧着调查的结果来面圣了,“陛下,铜像的重量,与户部的记载一样,不差分毫。”

李承鄞与小枫听到这样的结果,十分惊异,宣德王和李酽则开始自鸣得意起来,他们以为,自己在这一局中,已经赢定了。

我先来分析一下这个场景中出现的细节。1.陛下审铜钱案的地方,是此前从来没有出现过、以后也再也没有出现过的一处宫殿。因为有小枫这个女子在,陛下便不能在正殿(太极殿)亲审此案,但是陛下又需要把大臣们召唤来,给宣德王和李酽正名,所以,他只会选在一处偏殿,来审理此案。

2.小枫、李承鄞与宣德王、李酽分立陛下的左右手两边。因为宣德王是太子,他当然要站在比较尊贵的右边,小枫是准太子妃,比李承鄞的地位要高些,所以站在陛下的左手边。同时,编剧让李承鄞站在小枫的身后,暗示李承鄞与小枫才是统一战线,与宣德王、李酽分属敌对阵营的现实。

3.不可忽视的是,此时的偏殿中,高相、忠王都不在。陛下不宣高相来,是怕高相给宣德王使绊子;高相不主动来参与此案,是因为高相想给不听他话的李承鄞一点苦头吃。而陛下不宣忠王来,则是希望在称佛像的时候,忠王可以在背后帮助宣德王和李酽洗清嫌疑,这是陛下故意留下的第1处漏洞。

《东宫》第25集:蜀客春城闻蜀鸟,思归声引未归心(1)

太子调包。《东宫》是2017年上映的古代言情剧,该剧内容改编自匪我思存的同名小说,本剧剧情中佛像是太子调包的,小枫想要打开佛像寻找真相,后面查出是李酽的爹爹事先先将佛像掉包,佛像的事情才查不出来。

第25集:蜀客春城闻蜀鸟,思归声引未归心

菩萨蛮 李白

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

玉阶人伫立,宿鸟归飞急。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

第25集,宣德王被赐死,小枫在惊诧之余,又天真地以为,太子已死,那她这个豊朝未来的太子妃,也便没有继续在豊朝存续下去的必要了。心惊胆战又自觉劫后余生的小枫,给阿爹写了一封信,想要回西州去,却被皇后娘娘的一番话彻底惊醒。小枫开始悲叹,原来,她就是那件狐狸坎肩,被送过来,又送过去;原来,她的婚姻,她的人生,向来不得自主。

小枫悲叹,是因为她不知道她爱慕的李承鄞,亦深深地、无悔地爱恋着她。可是李承鄞却不同,他早就认清了小枫是他此生唯一的挚爱,但是鉴于李酽与宣德王双双丧命于政敌之手的前车之覆,他无论如何,都须携着不明世事的挚爱,做得后事之师。虽然,这直接导致他要藏匿他对小枫的情意,他不得不在登上太子位之前,暂时与小枫划清界限。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曾献推开了太极殿的宫门,入内禀报道,“陛下,叛军已全军覆没,太子已被押入大理寺,等候发落!”

只是,听到这样胜利的消息,看重权力胜于一切的皇帝,他的心情竟然和李承鄞一样,没有任何直观的欣喜之感,徒留悲怆、叹惋。

是啊!权力本身的残酷,让人不得不割舍掉人天性中良善的一面,就连亲生父子,都会反目成仇。但这不代表,高高在上的胜利者,在亲手把宣德王扳倒以后,心中没有一丝不忍。

皇帝叹道,“雌雄空中鸣,声尽呼不归。却入空巢里,啁啾终夜悲!”

在一旁或明或暗的孤灯烛火的映照下,皇帝缓缓地阖上了自己的眼睛。

此时皇帝念的这4句诗,就是白居易《燕诗示刘叟》原诗中的意思了。皇帝是在悲叹,他那样偏心、力保的宣德王,还是与自己走到了今天这一步。他只是一位老父亲而已,面对着举翅而去的宣德王,他声嘶力竭的呼唤,宣德王始终也不肯回头。

皇帝缓缓地步下了他的皇位,慢慢地走远了。这当然是一个象征性的镜头,摄影导演暗示,皇帝终于不再是皇帝,他成为了一个失去儿子的父亲。

后来,李承鄞也有一个缓缓步下太子正位的镜头,就是在他下令裴照,准备诱杀顾剑之前。编剧暗示,那时候的李承鄞,根本不是太子,而是一个因备受挚爱冷落而嫉妒得发狂的男人。所以,裴照想要劝解太子,还没开始说话,李承鄞就打断了他,“如果你要说什么,就别说了!”

镜头再次转至大理寺,不同的是,今次锒铛入狱的,不是蒙冤受屈的李承鄞,而是之前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宣德王。

此时的宣德王,比当初的李承鄞还要潦倒。他满脸是血,披头散发,手上还铐上了铁链。

宣德王听到门外看守他的狱卒行礼、离开的声音,轻轻地闭了闭眼,他知道,皇帝终于来了。

皇帝屏退了众人,想要与自己的儿子做一番私下的谈话。宣德王也很快睁开了眼睛,他也想要直面皇帝,痛诉皇帝对自己的不公,与皇帝做一个了结。

此处出现细节,皇帝并未穿金线描龙的御制常服,他打扮得非常随意,代表着此时面对宣德王的皇帝,只是一个父亲而已。

皇帝隔着玄铁制成的牢狱,瞧了瞧里面不肯看自己一眼的宣德王。皇帝冷声道,“都敢举兵造反了,你还有谁不敢杀?!”

皇帝的这句话,实际上是在逼问宣德王,你杀了先太子,我都没有追究,没想到,你连君父都敢杀,当真是胆大妄为!

宣德王听了皇帝骂他狂悖的话,冷笑道,“我要是坐到了您的位子上,爱杀谁就杀谁,我只是没有成功而已!”

宣德王出身皇家,最知道权力可以给人带来的什么。宣德王说,您叱骂我胆大妄为,那凭什么您就人人都杀得?还不是您是皇帝?!

因为您是皇帝,所以您所做的一切,都是英明无比的;谁被您杀了,还得谢主隆恩;您屠戮众生,满手鲜血,还可以曲解为我是为了天下苍生,为了江山社稷。凭什么?不就凭您是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如果我杀了您,坐上了皇帝位,不就自然而然地拥有了您曾经拥有的一切了吗?成王败寇罢了,您以为您就真那么对,我就真那么错啊?!

编剧笔力精深,她真的是无时无刻不在披露权力的真面目。之前,她在皇帝亲手掐死婵儿的时候,就披露过一次;现在,又靠着宣德王的嘴,再次揭露了一次。

皇帝又怒斥宣德王道,“执迷不悟!”

宣德王冷笑道,“您不就是这样坐上皇帝位的吗?您应该明白,这帝王之家,兄友弟恭是不可能的!”

皇帝怒斥宣德王,当然不是仅仅怒斥他杀先太子、他想要刺杀自己是错的;更是想要告诉宣德王,你想得到最高权力的方式是错的!你为什么不肯等等呢?我已经封你做了太子,我能有多少年可活?将来我死了,这最高权力,还不都是你的?!

宣德王听到皇帝怒斥他想要争夺最高权力的方式不对,又开始直接揭露起他父皇的黑历史来。宣德王直言说,您有什么资格咒骂我谋朝篡位?您有什么资格指责我杀兄屠弟?当年您不就是这么坐上皇位的吗?您是怎么对待您的父亲、兄弟的呢?昔日种种,殷鉴未远,我不过是重复您当年走过的路罢了!

皇帝道,“你身为太子,挪用万佛寺佛像的铸铜,暗铸私钱,扰乱国政,如今天下信徒正等着朕给他们交代!你以为你只有手足相残一条罪名吗?!”

皇帝听到宣德王指摘他的黑历史,就有点恼羞成怒了。于是,他开始把他一直以来都试图压制的假铜钱案发作出来。皇帝说,你可是太子,却挪用万佛寺佛像的铸铜,暗铸私钱,这是扰乱豊朝的金融秩序、伤及豊朝根本的乱政!豊朝平民笃信佛教,你这样的举动,还惹怒天下信徒,丧尽天下人心。我也做过太子,难道我当年就曾像你这样败坏豊朝根基吗?!

皇帝的这番话,也暗示了皇帝必然不会放过宣德王的图谋了。如果皇帝想要放过宣德王,只把宣德王幽闭了事,他应该会揭过这早已揭过的假铜钱案才是。毕竟,这个案子发作出来,其实对朝廷的形象十分不利。但是,皇帝为了坐稳他的皇位,不惜彻底败坏宣德王的形象,毁弃宣德王的民意支持,这又代表了皇帝仍然是那个时时处处都在试图掌控最高权力的权力至上者。

宣德王听到他的父皇指责他犯下的别的罪孽,也丝毫没有悔改之心,他又冷笑了一声,慢悠悠地站起身来,懒懒地说道,“我要是没有这么多的罪名,也不用起兵造反了。”

宣德王这个人,如同故事结尾处的李承鄞,已经为了权力彻底癫狂了。他竟然信奉这样一个悖论——就是因为我有这么多罪名,我才起兵谋反;就是因为我没有成功,我才有了这么多罪名。

宣德王开始发泄他一直以来压抑在内心的中冤屈,之前李酽死在他面前以后,他就想要冲进太极殿,直面父皇控诉父皇来着,现在,他终于有了这个机会。

宣德王直指如同是他仇敌的父皇,控诉他的父皇对他的不公,“但这一切都是您造成的!是您!”说着,恨恨的宣德王一把抓住了他面前的铁栅栏,“是您偏心,非要立大哥那个废物当太子,又逼得我去斗,现在却指责我手足相残!就算立了我当太子,你还放纵老五查我!让我的太子妃,跟他一起去查案!”宣德王发怒道,“在你的心里,根本就没有承认过我!”

1.宣德王给自己刺杀先太子找的理由是,大哥明明是个废物,不配当太子,你却非要立他。这不是逼我去和他争斗吗?我只有杀了他,才能当上太子,现在倒成了我手足相残的罪名了?!

皇帝听到宣德王痛诉他之所以手足相残,都是皇帝您逼出来的时候,仍然目光凛冽地瞧着宣德王。这代表着皇帝仍然不觉得他对几个儿子的教育方式是错的。哪怕时间倒流,皇帝还是想要让几个儿子互相争斗,弱肉强食。

不过,编剧在这里的讽刺意味是很浓的,因为皇帝从始至终不觉得他的教育方式有问题,也便意味着,当李承鄞成为了那个学得最出色的儿子的时候,他能斗倒所有兄弟,也便能斗倒他的父皇了。皇帝最后风瘫了,这是由他一早种下的因所结出的果。

2.宣德王从始至终没有看出,他的父皇让小枫参与铜钱案,是为了更好地掌握真相,拿捏李承鄞,好成全宣德王的太子位。宣德王只是从小枫表面上说的话(“小枫不懂朝堂之事,又和任何人没有仇怨,只是奉了陛下的命令求一个真相罢了”)出发,推断出了他的父皇竟然让他的太子妃与翊王沾染在一起,九公主是豊朝未来的太子妃,只会嫁给太子的,那你给九公主和翊王机会,叫他们培养出感情,不是不承认我的太子位是什么?!

这让皇帝怎么为自己辩解呢?难道他会告诉宣德王,其实我只是利用九公主探知事实真相好放过你罢了,后来,我不是任由你毒死九公主,发泄你心中的怒气了吗?

皇帝的眼泪都快出来了,这样的话,他说不出口,因为宣德王已经败了,他不会为了一个败了的宣德王说出这样的话,万一落入他人耳中,威胁他朝局的稳定。

皇帝含泪道,“朕其实一早就知道,承稷的死跟你有关,朕照样立你当太子!你说朕偏心?是!朕是偏心!朕这是偏你的心!”

皇帝只抓住他最对得起宣德王的一点来说,就是在李酽押解假巴吐尔进京的时候,他就知道,先太子其实是你杀的了。我不是还立了你当太子了吗?我还不够偏心你?

但是,皇帝也没说得那么透,他还是没有明白地告诉宣德王,他任由你构陷李承鄞,非要把他逐出京城来保住你的太子位的谋划。这与皇帝不肯与任何人推心置腹有关,更与皇帝不肯为了一个已经败了的宣德王影响他前朝的稳定有关。

皇帝在说这番话的时候,其实心里是觉得自己有点可笑的。他简直不敢相信,他偏心偏得这么明显,李承鄞、高相看得清清楚楚就罢了,就连皇后都看出来了,我最偏心的宣德王竟然看不出来!皇帝是有点自嘲的,阿斗就是阿斗,我尽心尽力地扶持你这么久,故作聪明的你竟然看不清事实真相,你这样的人,有什么资格做皇帝?我真是枉费心机了!

皇帝叹道,“翊王也是朕的儿子,你还想让朕第二次,白发人送黑发人吗?!”

这“白发人送黑发人”是本剧贯穿始终的人间惨剧。就光这一集中,皇帝、忠王、太皇太后就一一尝到了这“白发人送黑发人”的啮心之痛,将来,还有高相和柴牧。

皇帝对可能会撼动他帝位的李承鄞,还是讲究几分父爱的。之前就分析过了,他任由宣德王毒死了曾经被他利用、还十分无辜的小枫,却还是留住了李承鄞一条性命,只想把他逐出上京,剥夺他即位的资格而已。在皇帝的设想里,他只想让李承鄞在江南(黔州就在现在的湖南、湖北一带)做一个安乐王爷,富贵一生罢了。

皇帝对李承鄞,究竟是什么态度呢?我觉得,皇帝最偏爱的,是先太子李承稷。因为,他在李承稷很小的时候,就立他做太子了,还每每亲为扶掖,亲自教育。只不过,李承稷本性淳善,他不符合皇帝对一个太子的要求,所以皇帝逼迫李承稷去了西境,去求娶九公主,又让文武全才、从小与李承稷要好的李承鄞跟他一起去西境协助他,帮助他建立功业而还。

后来,李承稷被宣德王杀死了。皇帝囿于朝局,没有发作。但是这不代表,在剩下的儿子中,他最偏爱宣德王。事实上是,皇帝除了他从小就偏爱的李承稷,最最偏爱的,就是李承鄞了。这一点,越到故事后面,就越清楚,只不过,李承鄞却误会了他的父皇,对他没有一分父爱,最后逼得他的父皇风瘫而已。

皇帝偏爱李承鄞,是有很多细节可以佐证的。除了之前他对被他贬出京城的李承鄞未来的构想,还有就是,他让无子的皇后亲自抚育李承鄞,让李承鄞得了嫡子这个身份;皇后一直有高相支持,但是当初皇帝灭顾家满门的时候,高相的势力并没有今天这么大,皇帝叫李承鄞以皇后为母,得高相的助力,绝对是在为李承鄞的未来打算的。李承鄞的伴读是裴照,裴家的势力也是不容小觑的(虽然电视剧的第三世被删减严重,裴家的戏份被删得一干二净)。

除此之外,最能体现皇帝偏爱李承鄞的,就是皇帝明明知道,鸣玉坊刺客案是李承鄞设计的,而且,皇帝怀疑那一剑有可能就是冲着他来的,他也没打算追究李承鄞,只是轻轻点了点他罢了。皇帝可曾放过任何一个想要刺杀他的儿子、臣子?是皇帝先放过了李承鄞,才给了李承鄞利用明月逼得皇帝风瘫的机会。这些,到了后面,我再细细地说。

宣德王一听到直接扳倒他的、最大的政敌,就更怒气冲天了,“你以为老五就是好东西吗?他心里的龌龊事不会比我少!他背后还是你最厌恶的高家!难道你对他一点怀疑都没有?!如今我败了,但你真要把太子位给他,你就等着看!以后这天下,到底是姓李还是姓高!”

1.因为宣德王直接败在了李承鄞手里,所以,他绝不肯叫李承鄞捡这个便宜太子去当。他直接向他的父皇点明,李承鄞背后是高家,你让他做太子,就是在断送我们李家的江山!(我看到这里,真是忍不住笑了,谁管你这江山是姓李还是姓高?反正对我这个平民而言,若无现代治理制度,江山属于谁,都是平民的灾难。我为什么要为你一个公器私用的朝廷背书?!)

2.编剧借宣德王的口,暗示了李承鄞的未来。越来越认清皇帝、权力真面目的李承鄞,的确是心里的龌龊事一点儿都不比宣德王少。到了故事的结尾,他可不就便成了撼动豊朝国本的宣德王,非要在承天门放火。

在听到宣德王说“难道你对他一点怀疑都没有”的时候,皇帝立刻转开了目光。编剧暗示,其实皇帝真的是很怀疑李承鄞,很忌惮李承鄞。

从太皇太后后面劝小枫的话里可以知道,他们豊朝的江山,起源于谋朝篡位。所以,皇帝非常忌讳,有权臣把持朝局,断送他们李家的江山。故而,在皇帝把李承鄞拱上太子位之前,特意用加了草药的茶来试探李承鄞对高家的态度。

关于“李酽(关于李酽的简介)”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本文来自作者[liuzea]投稿,不代表六泽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liuzea.cn/jyan/202507-8361.html

(4)
liuzea的头像liuzea签约作者

文章推荐

发表回复

作者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3条)

  • liuzea的头像
    liuzea 2025年07月25日

    我是六泽号的签约作者“liuzea”

  • liuzea
    liuzea 2025年07月25日

    本文概览:网上有关“李酽(关于李酽的简介)”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李酽(关于李酽的简介)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 liuzea
    用户072506 2025年07月25日

    文章不错《李酽(关于李酽的简介)》内容很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