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有关“李典是怎样的人?”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李典是怎样的人?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李典(174~209,一说180~215),字曼成,曹操手下将领。山阳郡钜野县(今山东钜野)人。史载李典深明大义,不与人争功,崇尚学习与高贵儒雅,尊重博学之士,在军中被称为长者。李典有长者之风,官至破虏将军,三十六岁去世。魏文帝曹丕继位后追谥号为愍侯。 中文名:李典国籍:中国民族:汉族出生地:山阳郡钜野县(今山东钜野)主要成就:指挥逍遥津之战获胜李典年少好学,博览群书,有才华。从父李乾,早期跟随曹操破黄巾、击袁术。吕布袭兖州的时候,曹操派李乾回老家乘氏安抚民众。李乾手下有几千家宾客,当然是吕布拉拢的对象。就派出薛兰、李封试图招降李乾,李乾不从,遂为薛李二人所杀。当时的兵马是父死子继,李乾死后,其子李整继之,李整死后李典成为了其所率领的数千部曲的领袖。后跟随曹操平定兖州有功,任中郎将,离狐太守。当时李典最多只有二十二岁(杀薛李时是195年,李典最早死于209年,李典死时36岁,他当中郎将的时候也最多只有22岁),即得此高位,可以推断出所立功并不小。 良将之才 后来曹操攻击袁谭、袁尚,李典和程昱负责运军粮,当时走的是水路。袁尚既派高干率军驻守在河上断绝水道。运输队不得过,曹操对此也没有什么办法,只能让李典水路走不通就走陆路。高干大概是看到对面的只是曹军的运输队,没有放在眼里,又有地利,防备比较松懈。李典由此看出了敌军有可乘之机,认为敌军自峙地利,防守松懈,装备少,攻之必破。说服程昱及其他将领渡河进击高干,大破之,打通了通往曹军主力的水路。按年份算,当时李典也就是二十出头一点,有此胆色,有此敏锐的观察力,可以说已是良将之才。 在演义中有一场著名的博望坡战役,而历史上确实是有这么一场作为原型的战役,不过主角并非诸葛亮,而是刘备,这场战役里面获胜的是刘备军。但可以说,如果领兵的是李典而不是夏侯惇,获胜的也许是曹军。刘备北侵,李典跟随夏侯惇对付刘备。刘备见大军到,遂把军营烧掉退兵。夏侯惇领兵追袭,李典看出其中有诈,劝道:“贼无故退,疑必有伏,南道狭窄,草木深,不可追也。”夏侯惇以及曹营里著名的另一位智将于禁却都看不出如此浅显的道理,想是恃着兵多,以为可以用大石压死蟹的方式把刘备军打垮,傻乎乎的就猛追了下去。于是毫无悬念的就中了埋伏,最后还是李典带着兵去把夏侯惇救出来。 大公无私 由于数次立功,李典升迁为捕虏将军,后迁破虏将军。到后期,李典被曹操派到合肥,与张辽,乐进一起率七千多人镇守合肥,防御孙权,曹操自己就跑去打张鲁了。老实说这七千多人实在是少了点,以这三人的身价和东吴的威胁少说也得给个三五万的。大概曹操是想着自己刚刚攻打完孙权,孙权不敢妄动的原因吧。可惜曹操前脚刚走,孙权立马拉了十万人就把合肥给围了。面对此危机,张辽认为等得援军到,合肥也守不住了,应该主动出击。虽然李,乐,张从来就不和(还有个于禁,张,于,乐三人互相都看对方不顺眼),但李典却没有拘泥于私仇,慷慨激昂的说:“此国家大事,顾君计何如耳,吾可以私憾而忘公义乎。”(他这样说,看来仇还是挺深的)遂与张辽精选八百人,攻击吴军,一度逼退东吴军。这就是著名的逍遥津之战,这一战打乱了吴军的阵脚,大长了魏军士气。吴军围城十余日,见没有破城的机会,只有撤走。当然这场仗首功应归在战斗中勇猛无匹的张辽,但同样不计前嫌出战的李典也同样功不可没。 英年早逝很可惜的是,这样的将才却英年早逝,三十六岁就死了。否则他的成就必不低于他的好搭档乐进。他的功绩也受到了领导者的肯定,曹芳做皇帝的时候在曹操的宗庙里面留了一个位置给李典,肯定了他一生的功绩。 三国志是这样评价他的“典好学问,贵儒雅,不与诸将争功。敬贤士大夫,恂恂若不及,军中称其长者。”这就是李典,一个值得尊敬的人。如果一个人只有三十六岁就被部下称为长者,他的品德和为人是可想而知了。而且他不与诸将争功,这也许就是他一直职位都不算太高的原因,但这有什么呢,他的智谋可以看出并不逊色于曹魏的大部分将领,而且如果他不是早死,必定可以获得更高的成就。 [编辑本段]李典生卒考四种说法李典的生卒年有多种说法,但大都是终年三十六岁,具体资料如下: 辞海(历史分册.中国古代史) 李典:(174--209):三国山阳钜野(今属山东),字曼成,初招集宗族宾客数千家,从曹操镇压黄巾起义军(约191--193年,若李典生年正确,当不足二十岁).任中朗将,迁捕虏将军.后与张辽,乐进屯合肥,击破孙权的进攻. 资治通鉴(215年) 八月,孙权率众十万围合肥。时张辽、李典、乐进将七千馀人屯合肥... 三国志张辽传 太祖既征孙权还,使辽与乐进、李典等将七千余人屯合肥。太祖 征张鲁,教与护军薛悌,署函边曰“贼至乃发”。俄而权率十万众围合肥... (曹操征张鲁是215年). 李典传 典好学问,贵儒雅,不与诸将争功。敬贤士大夫,恂恂若不及,军中称其长者。年三十六薨,子祯嗣。 又:典从父干,有雄气,合宾客数千家在乘氏。初平中(190--193),以众随太祖,破黄巾于寿张(192),又从击袁术(193),征徐州(194). 三点思考思考1:辞海,资治通鉴,三国志至少有其一错误. 思考2:逍遥津之战在215年,应无疑,李典应该也参加此战.初平中(190--193)年,李典随曹操,192年正式出场.若李典殁于215年,他当生于180年(三国志.李典传:年36薨).192年李典13岁,而在此之前,"典从父干,有雄气,合宾客数千家在乘氏." 似不合理. 思考3:209年,孙权第一次进攻合肥,不利,撤退.当时张辽,李典,乐进应该也在. 四种可能可能1:李典生于174年,三国志李典"年三十六薨"误(或为四十六,或其他),以讹传讹,以至此后所有与李典生卒年份有关的史料均误. 可能2:李典生于174年,三国志李典"年三十六薨"正确,所指破孙权一战为209年孙权第一次进攻合肥.这样三国志张辽传,资治通鉴均误. 可能3:李典非生于174年,三国志李典"年三十六薨"正确,逍遥津一战正确,则李典从曹操年龄,绝不可能超过13岁.(逍遥津215年8月,若李典亡于215年,则生于180年,192年时不过13岁) 可能4:其他原因. [编辑本段]李典传原文《三国志 魏书 二李臧文吕许典二庞阎传》记载 李典字曼成,山阳钜野人也。典从父乾,有雄气,合宾客数千家在乘氏。初平中,以众随太祖,破黄巾於寿张,又从击袁术,征徐州。吕布之乱,太祖遣乾还乘氏,慰劳诸县。布别驾薛兰、治中李封招乾,欲俱叛,乾不听,遂杀乾。太祖使乾子整将乾兵,与诸将击兰、封。兰、封破,从平兖州诸县有功,稍迁青州刺史。整卒,典徙颍阴令,为中郎将,将整军,魏书曰:典少好学,不乐兵事,乃就师读春秋左氏传,博观群书。太祖善之,故试以治民之政。迁离狐太守。 时太祖与袁绍相拒官渡,典率宗族及部曲输谷帛供军。绍破,以典为裨将军,屯安民。太祖击谭、尚於黎阳,使典与程昱等以船运军粮。会尚遣魏郡太守高蕃将兵屯河上,绝水道,太祖敕典、昱:“若船不得过,下从陆道。”典与诸将议曰:“蕃军少甲而恃水,有懈怠之心,击之必克。军不内御;苟利国家,专之可也,宜亟击之。”昱亦以为然。遂北渡河,攻蕃,破之,水道得通。刘表使刘备北侵,至叶,太祖遣典从夏侯惇拒之。备一旦烧屯去,惇率诸军追击之,典曰:“贼无故退,疑必有伏。南道狭窄,草木深,不可追也。”惇不听,与于禁追之,典留守。惇等果入贼伏里,战不利,典往救,备望见救至,乃散退。从围邺,邺定,与乐进围高干於壶关,击管承於长广,皆破之。迁捕虏将军,封都亭侯。典宗族部曲三千馀家,居乘氏,自请原徙诣魏郡。太祖笑曰:“卿欲慕耿纯邪?”典谢曰:“典驽怯功微,而爵宠过厚,诚宜举宗陈力;加以征伐未息,宜实郊遂之内,以制四方,非慕纯也。”遂徙部曲宗族万三千馀口居邺。太祖嘉之,迁破虏将军。与张辽、乐进屯合肥,孙权率众围之,辽欲奉教出战。进、典、辽皆素不睦,辽恐其不从,典慨然曰:“此国家大事,顾君计何如耳,吾可以私憾而忘公义乎!”乃率众与辽破走权。增邑百户,并前三百户。 典好学问,贵儒雅,不与诸将争功。敬贤士大夫,恂恂若不及,军中称其长者。年三十六薨,子祯嗣。文帝践阼,追念合肥之功,增祯邑百户,赐典一子爵关内侯,邑百户;谥典曰愍侯。 [编辑本段]历史评价陈寿:李典贵尚儒雅,义忘私隙,美矣。 [编辑本段]历史年表李典早年跟随从父李乾效力于曹操。 [194年] 吕布手下薛兰,李封招降李乾,李乾不肯,被杀。曹操让李乾子李整统领李乾兵,跟从曹操平兖州诸县,有功,迁青州刺史。李整死后,李典调离颍阴令,为中郎将,统领李整的部队,迁离狐太守。 [200年] 曹操与袁绍相拒官渡,李典率宗族及部曲输谷帛供军。袁绍破,用李典为裨将军,屯安民。 [202年] 曹操击袁谭、袁尚于黎阳,使李典与程昱等以船运军粮。会和魏郡太守高蕃将兵屯河上,绝水道,曹操对李典、程昱说:“若船不得过,下从陆道。”李典与诸将议曰:“蕃军少甲而恃水,有懈怠之心,击之必克。”程昱亦以为然。遂北渡河,攻蕃,破之,水道得通。 [203年] 刘表使刘备北侵,至叶,曹操遣李典从夏侯惇拒之。刘备烧屯假意逃走,夏侯惇率诸军追击之,李典曰:“贼无故退,疑必有伏。南道狭窄,草木深,不可追也。”夏侯惇不听,与于禁追之,李典留守。夏侯惇等果入贼伏里,与战不利,李典往救,刘备望见救至,乃退。 [204年] 李典跟从曹操围邺,邺定,与乐进围高干于壶关,击管承于长广,皆破之。迁捕虏将军,封都亭侯。 [209年,一说215年] 与张辽、乐进屯合肥,孙权率众围之,张辽欲出战。乐进、李典、张辽皆素不睦,辽恐其不从,李典慨然曰:“此国家大事,顾君计何如耳,吾可以私憾而忘公义乎!”乃率众与张辽破走权。增邑百户,并前三百户。 李典好学,品行儒雅,不与诸将争功。敬贤士大夫,恂恂若不及,军中称其长者。年三十六薨,子李祯嗣。文帝践阼,追念合肥之功,增祯邑百户,赐典一子爵关内侯,邑百户;谥李典曰愍侯
李典(174~209),字曼成,三国魏捕虏将军,都亭侯。山阳巨野(今巨野龙固附近)人。
李典从堂叔李乾的儿子李整手中接过兵权,为曹操的中郎将,升离狐太守。曹操与袁绍相拒官渡,他率全族及手下人马运输谷帛,以供军需。战败袁绍后,任裨将军。曹操在黎阳进攻谭尚,李典与程昱等用船运军粮。适逢谭尚派遣的魏郡太守高蕃,屯兵于黄河岸上,拦住水道。曹操令他们,若船不能过河改为陆运。李典与诸将商议说:“高蕃军队装备不足,只恃水,有懈怠之心,攻打肯定能胜。行军作战可以不受朝廷制约,只要利于国家,我们自己拿主意是可以的。” 程昱也以为是,遂打败了高蕃,水路得以通达。刘表指挥刘备北上,李典与夏侯敦抗击。一天,刘备烧屯佯退。夏侯敦要追击,李典劝他说:“刘备无敌败走,我怀疑他必有埋伏,南边道路窄狭,草木丛深,不可追击。” 夏侯敦不听,追击中果然中了埋伏,战事失利。李典赶去救他,才打了胜仗。李典与乐进在壶关围攻高干,在长广进攻管承,都获胜利,升为破虏将军,封都亭侯。后李典又效法东汉庚纯,将乘氏老家的1.2万余口迁到魏郡邺,充实城郊,保护城池,受到曹操的嘉奖,升捕虏将军,与张辽、乐进屯兵合肥。吴国孙权率兵围合肥,张辽打算出战。因他们三人原不和睦,张辽恐怕李典不同意。李典慷慨的说:“这是国家大事,看你如何打算吧。我怎能以自己的不满意而不顾国家大局呢!”于是率兵与张辽一起打退了孙权的围攻,增加俸禄百户。
李典爱好学问,讲究儒雅风度,不与别人争功,敬重贤能,谦恭谨慎,军中称他为有德行的人。死年36岁,谥号为“愍侯”。其子李祯嗣爵,增俸禄百户;另一子为关内侯。
关于“李典是怎样的人?”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本文来自作者[liuzea]投稿,不代表六泽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liuzea.cn/jyan/202507-5591.html
评论列表(3条)
我是六泽号的签约作者“liuzea”
本文概览:网上有关“李典是怎样的人?”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李典是怎样的人?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李典(174~20...
文章不错《李典是怎样的人?》内容很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