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如何做秘书

网上有关“古人如何做秘书”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古人如何做秘书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我国古代秘书工作起源甚早。《世本》载:“黄帝之世,始立史官,仓颉、沮诵居其职。”最早的秘书人员称为“史”。而黄帝的这些专职秘书人员已有明确分工,显然在黄帝之前已存在秘书和秘书工作。

而最早出现的秘书机构,当为商周的太史寮。周代时趋于完备,“五史”分工,各司其职。初创了一些秘书工作制度,主要有公文制作制度(如《论语·宪问》记郑国文书制作就经由草创、讨论、修饰和润色等环节)、文书签名及正副本制度、官文书归档贮存制度、“泥封”加印等保密制度、“采风”观政和调查的制度。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秘书工作制度日益完备,设丞相府、太尉府和御史大夫寺。御史大夫“受公卿奏章,掌天下文书”。汉承秦制。谭嗣同《仁学》:“二千年来之政,秦政也。”秦汉建立了秘书官员分工责任制度、文书工作制度、参谋谏言制度、文档图书管理制度等,尤以文书工作制度为突出。如规定了策书、制书、诏书和戒潄为御用文书(下行文),章、表、奏和驳议为官僚奏疏(上行文)。确立公文运行传递制度,如逐级行文、邮传和行书记录与回文制度(记录公文传送行程、时间及收发文登记)等。

魏晋南北朝承秦汉之制而有新的发展。有专事皇帝起居注的秘书官员,所记堪为后代“大事记”和“会议记录”之源头。确立文书签押与官印移交制度,并将泥封加印法改为在公文末页盖“朱色水印”。此外还规定,公文用纸“入潢”(重要公文用黄檗汁浸染防蛀),判事批文“朱出墨入”(判刑用墨笔,已刑用朱笔)。

隋唐五代公文拟写普遍采用“一文一事”制,并建立公文移交制度,“引黄贴黄”制度(“贴黄”,在公文有误之处贴黄纸予以改写;“引黄”,把来文摘要写在黄纸上贴于来文之前)。《唐律疏议》有近三十条关于文书制度的条款。信访工作由检察御史专管。秘书选拔主要通过科举考试,产生学士型秘书。建立秘书工作责任制度,唐有“四禁”:“一曰漏泄,二曰稽缓,三曰违失,四曰忘误。”(《旧唐书·职官志》)

宋代“一文一事”的行文规则已制度化。《庆元条法事类》卷十六有:“奏陈公事,皆直述事状,若名件不同,应分送所属,而非一宗者,不得同为一状”。文书的收发、登记、送阅和催办已环环相扣,程序分明。从中央到地方官府普遍设立档案库(架阁库),档案管理已形成制度。设有登闻鼓院,上访者如觉鼓院处理不当,可向检院继续申诉。

元代文书档案已采用“一案一卷制”。立卷与归档已注意新案和旧案之分别,注重案卷的“问题特征”。以“急传铺”传递紧急公文。公文撰拟以白话入文。建立公文照刷、磨勘制度,检查公文有无稽迟、违误、遗漏以及检查照刷发现的错误是否得到纠正。

明代建立了票拟(条旨)制度,即阁臣在收阅奏章后,用小票(纸条)拟出处理意见,附呈给皇帝审查定夺,类似现代公文处理的“拟办”。明中期以后,批答奏章的权力落入司礼监手中。明太祖置“通政使司”,以加强信访力度。

清代雍正朝设军机处,皇帝谕旨由军机大臣草拟,呈皇帝阅定后发谕旨交内阁颁发,机密谕旨由军机大臣封寄。创立了密奏制度。清代中央一级档案馆资料保存较好,有内阁的题本(官员向皇帝呈报政务的公文)、军机处的朱批奏折和寻副奏折等。地方档案和私家档案(如曲阜孔府档案)也甚为丰富。晚清政府还制定了《惩治漏泄军事机密章程》。

明清增加急密文书(如明之“题本”、“揭帖”,清之“奏折”),健全从京师到各地方的驿传系统,设“捷报处”负责速呈奏折及交发谕旨与折批等。

古代文书的种类有哪些?

在明代,登记土地所有权的档案文书被称为()。

A.照会

B.鱼鳞图册(正确答案)

C.军册

D.贴黄

答案解析:

鱼鳞图册是明代登记土地所有权的档案文书,将房屋、山林、池塘、田地按照次序排列连接地绘制,表明相应的名称,是民间田地之总册。由于田图状似鱼鳞,因以为名。

文书简史:

中国上古到清代末年各历史时期使用的文书。其发展过程大体可分三个阶段:战国以前属于前期,秦代到南北朝为中期,隋、唐到清代为后期。前期的文书比较简单,中期的各种文书逐渐形成专用的文种名称,各文种也开始有了特定的程式。后期通用文种的载体都已使用纸张,文书处理程序更加严密,各文种的程式也日臻成熟。

古代文书的载体 据史书记载,中国古代最早的文书是公元前2000年前帝舜时期史官所记的《虞书》,但原件早已不存。现存最早的古文书是清末开始在河南安阳出土的甲骨刻辞,是殷王室占卜时所刻的文字,属于公务文书,史书记载商代的文书还有册和典,是简的集合体。简以狭长竹、木片作载体。把长短相间的简用皮条或丝绳上下两道编连起来,就成为册。把册保存起来就成为典。典册所载内容是当时史官的记录。东晋后期(公元4世纪末、5世纪初),纸张首先被用作官府往来文书的载体,而诏令文书和重要奏疏的载体仍用竹、木简,到隋代竹、木简才废弃不用。从周代到清末,文书载体还曾使用金、玉、铜、铁、石、缣帛等物,是为了长期保存或在某些特殊情况下使用。文书载体用纸以后,诏书用染黄纸,直至清末。明、清时期向上级官员祝贺的禀启用红纸,一般文书都用白纸。历代文书纸式幅面大小不一。纸张载体用折叠式从元代开始,明代的奏疏沿用,称为本,其余文书用单幅纸,作为官员身分证的诰命文书用卷轴式。清初纸式仍沿明制。中叶以后除诏令文书和个别下行文种外,都改用折式。

古代文书的文种 秦代以前没有专门的文种名称,统称为书,通常用文书载体的名称来区别它们的重要程度。春秋战国时期文书开始有了按使用目的加上的笼统称谓:刑法典称刑书;结盟文书称为盟书或载书;君王发布命令的文书称为命书;上级官员告诫属下的文书称为语书,等等。秦代开始制定按不同文件责任者的身分等级和行文目的使用文书的专名,使文书区分为许多不同的种类,称为文种。秦、汉以后形成的许多文种,可以概括为三大类:一是皇帝使用的各文种,称为诏令文书;二是臣僚上书皇帝使用的各文种,称为奏疏;三是各官府相互行文使用的各文种,称为官府往来文书。从唐代开始,国家对文种的名称有了明确的规定,以后宋、元、明、清各代也都有新的规定。清代规定的诏令文书文种名称有诏、诰、敕,是沿用明代文种;经常使用处理政务、告诫臣僚的文书称为谕旨,是新增的文种;制书在明代是文种名称,清代则只作为发布诏令的一种文体。清代奏疏沿袭明制,使用奏本和题本,康熙年间又新增一种称为奏折,而奏本则在乾隆年间停止使用。明代官府往来文书下行文有札付、帖、照会、故牒等文种,上行文有咨呈、呈状、申状、牒呈、牒上等文种,平行文有咨、关、牒等文种。清代基本上沿袭明制,并且把明代下行文经常使用的牌文定为法定文种,中叶以后又增添程式比较简便的札文作为下行文种之一,把明代上行文使用的呈状简称为呈,把申状分为评文和验文二种。

古代文书的程式 中国封建社会形成的文书程式,在称谓、用语等各方面都贯穿着等级制精神。据史书记载,秦、汉时期对文书程式已有规定。现存较完全的官方规定,有南宋宁宗嘉泰三年(1203)颁行的《庆元条法事类》所载的宋代文书程式和《明会典》所载的明代文书程式,但它们都是为一般官员规定,而不列诏令文书程式。明、清两代的文书程式基本相同,文字结构大体分为7个部分:①文件责任者的官衔、姓名;②事由;③正文;④结束语;⑤受文者官府名称 ;⑥行文年月日;⑦文种名称和文件责任者签押。明、清文书程式中上级官员对下级行文,为了表示权威,还实行标朱制度,即用红笔填写行文日期,在文中的关键字样上用红笔圈点勾勒,用以揭示下级注意。

古代文书的印章 印章是古代文书的重要组成部分,文件责任者在文书的某个部位钤盖印章,作为文件生效的标志。印章原称为?或作玺。文书钤盖印章,见于记载最早的是公元前6世纪春秋时期中叶,当时称为玺书。秦代规定玺作为皇帝印章的专称,用玉刻制。汉承秦制,皇帝、诸侯王、皇太后的印章称为玺,其余官员的印章称为印,或称为章。印章的字体秦代开始用小篆,以后历代官印都用小篆。文书盖印是文件生效的标志,所以一般诏令文书、奏疏和官府往来文书都盖有文件责任者的印章。

中国现存的古代文书以清代的为最多,有上千万件。明代的文书也有相当数量。此外,多年陆续出土的甲骨文、青铜器铭文、石刻文字以及战国、秦、汉的竹、木简,敦煌、吐鲁番等地发现的古代文书,都是极为珍贵的文化遗产,是研究中国古代文化的第一手资料。

关于“古人如何做秘书”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本文来自作者[liuzea]投稿,不代表六泽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liuzea.cn/cshi/202507-10355.html

(15)
liuzea的头像liuzea签约作者

文章推荐

发表回复

作者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3条)

  • liuzea的头像
    liuzea 2025年07月30日

    我是六泽号的签约作者“liuzea”

  • liuzea
    liuzea 2025年07月30日

    本文概览:网上有关“古人如何做秘书”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古人如何做秘书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我国古代秘书工作起源...

  • liuzea
    用户073009 2025年07月30日

    文章不错《古人如何做秘书》内容很有帮助